内外部学习平衡的形成及其对绩效的动态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树文(1991-),男,河北张家口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大连 116024);罗瑾琏(1962-),女,湖南湘潭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1804)。

原文出处: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由于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是两种不可或缺且截然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组织时常会陷入如何对二者进行平衡的困境。而如何平衡及何时平衡两类学习活动成为当前组织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441家科创企业为调研对象,着重以两类学习相互作用为实现平衡的内部视角,以组织容错能力与环境动态性为实现平衡的外部视角,从内部与外部探讨了学习平衡的实现规律。结果显示:(1)从内部视角来看,内外部学习及二者平衡均对组织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当内外部学习中任何一方弱于另一方时,加强弱项能够实现学习平衡,进而提升绩效;但当二者均弱时,单独提升任何一方均不能带来更高绩效,而应当选择同时提升内外部学习的策略。(2)从外部视角来看,组织容错能力对学习平衡具有正向影响;且初创期与成熟期企业容错能力通过序时性学习平衡影响绩效,发展期企业通过共时性学习平衡影响绩效。(3)在初创期,环境动态性对序时性学习平衡的中介过程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在发展期,对共时性学习平衡的中介过程具有显著负向调节效应;而在成熟期则不具显著调节作用。研究不仅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内外部学习平衡的形成机理,而且为企业合理配置学习资源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2 年 07 期

字号: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处于常态化的变动之中,而如何管理和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成为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1]。组织学习被认为是有效应对环境动态性与复杂性的重要方式[2],能够为组织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提供知识动力[3]。但在组织学习进程中,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是两种具有相反张力且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企业若采取任何单一学习活动均会陷入“自我强化”的循环困境[4]。为此,企业如何有效平衡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以实现均衡发展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3][5]。

      为了解决内外部学习间如何实现平衡的问题,学者们从知识层面的外部视角广泛探讨了学习平衡的影响因素,如外部知识分布[6]、知识网络[7]等等,但却忽视了企业内部能力对学习平衡的影响[8][9]。近期部分学者强调组织容错能力作为一种反映组织为员工提供容错环境、鼓舞先行先试的内部能力,其很可能促使组织成员间进行内部对话与外部互动,实现内部资源分享与外部资源攫取间的平衡,并在平衡中创造绩效[10]。而Huy[11]更是直接指出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失利源于学习惰性,而构建容错机制、营造容错氛围、塑造容错能力是有效激发组织学习活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的首要目的在于试图从组织容错能力视角解析动态环境下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的形成机制。

      进一步,从内外部学习本身来看,当前研究借鉴结构性与情境性双元的观点提出了组织学习共时性平衡与序时性平衡的概念[12]。其中,序时性平衡是指当企业由于资源有限等原因只能在时间维度上排列内外部学习,并致使内外部学习间在组织学习的两端形成难以调和的替代效应;而共时性平衡是指企业可以同时兼顾内外部学习[13]。尽管这一观点从内外部学习间关系方面揭开了学习平衡的形成机理,但企业应当何时选择哪类学习平衡及其如何推动企业获得绩效优势的问题尚未得到解答。为此,本文第二个目的在于试图从生命周期视角剖析这一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内外部学习及其平衡与绩效的关系

      从知识来源属性看,组织学习可以被分为注重效率性的内部学习与注重创造性的外部学习。近期,众多研究指出,由于内外部学习间的不同职能及对组织资源的不同需求,对二者进行平衡显得尤为重要[14]。学习平衡是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相对匹配与协同的学习状态[15]。根据王凤彬[16]等学者的创新平衡观点,当平衡度较低时,内外部学习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此时体现为“高外部-低内部”或“低外部-高内部”;当平衡度较高时,内外部学习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低外部-低内部”属于低能平衡状态,“高外部-高内部”属于高能平衡状态。

      根据动态能力的观点,当在“高内部-高外部”组织学习平衡状态下,组织可以同时通过外部重构与内部整合两种途径获得知识资源。组织绩效的获得源于组织对内部既有知识的整合与优化,并通过隐性知识外显化或显性知识社会化过程将整合后的知识应用于组织活动中[17]。部分研究指出,组织在知识资源配置过程中需要兼顾内部整合与外部互动两个过程,如员工通过跨边界互动带入外部知识以及推动知识在组织内部传播的过程[18],为组织拓展产品、优化流程提供前沿知识资源[19];而员工通过共享、协作等方式整合内部既有知识的过程,为维护绩效稳定提供异质性资源基础[3]。当在“低外部-低内部”组织学习平衡状态下,组织有三种学习策略,分别是优先提升外部学习、优先提升内部学习及同时提升内外部学习。优先提升单一学习会打破组织的低能学习平衡,而同时提升内外部学习能够促使组织从低能平衡直接转向高能平衡。相比“低能-不平衡-高能”的平衡路径,“低能-高能”的平衡路径更能快速、显著提升组织绩效。路径依赖研究显示,单一强化任何一种学习均会致使组织陷入特定学习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怪圈[13],而同步强化两种学习很可能为破解这一怪圈提供新思路,进而由于两种学习间的交互效应而扩大绩效优势[16]。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相比“低内部-低外部”学习平衡,“高内部-高外部”学习平衡更能带来高组织绩效。

      在“低外部-高内部”不平衡状态下,企业有两种学习策略予以选择:一是持续强化内部学习的“取长”策略,二是提升外部学习的“补短”策略。在“取长”策略下,组织更趋于采用整合与优化既有知识的方式获得绩效[20],着眼于在“红海”市场中深度嵌入,如通过成员间持续对话、共享知识、参与决策等活动来提升知识稳定性[21],进而维护现有绩效优势。但长期强调内部学习可能会致使组织在内部知识维度上不断自我强化,并表现出一种内部学习方面的“过犹不及”效应[16]。为此,众多学者在平衡研究中更主张“补短”策略[16][19]。在“补短”策略下,组织更倾向于采用攫取与探索前沿知识的方式获得绩效,着眼于在“蓝海”市场中广度拓展,如通过鼓舞组织成员进行跨边界互动、组织外部冒险等活动来提升知识异质性[22],进而拓宽绩效来源渠道[23]。

      与上述情况类似,在“高外部-低内部”不平衡状态中,企业仍然可以选择持续强化外部学习的“取长”策略或提升内部学习的“补短”策略。在“取长”策略下,虽然持续进行外部学习能够为组织带来更多前沿知识,打破组织内部固有知识结构以及拓宽知识场域边界[24][25],但这仍难以打破路径依赖效应,并表现出在外部知识维度上进行自我强化带来的知识获得成本过高[13],这不益于组织获得长期绩效优势。而在“补短”策略下,适度内部学习的知识提炼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外部学习的知识获得风险,并与外部学习的探索性知识形成交互效应,进而提升绩效[26]。基于这一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