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作 者:

作者简介:
余长林,男,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经济、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孟祥旭(通讯作者),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高等教育与城市产业结构数据,本文研究了高等教育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促进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且该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等教育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从供给侧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从需求侧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城市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城市需求结构转型,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这两个渠道,高等教育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且这一作用会受到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影响。通过解决内生性问题和替代核心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依然稳健。本研究对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代号:G4
分类名称: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22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21)06-0020-1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也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自2017年以来,西安、成都、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流入,各大城市相继跟进,俨然一场“抢人才大战”,但一时的“抢人才热”却未必能够留住人才。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对城市发展持续做出贡献是城市发展和治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尤其自1999年开启的高校扩招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快速提高,高校招生规模持续上升。截止到2019年,我国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是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本应成为我国创新型发展中的重要力量,而我们更多注意到的是一年一度的“最难就业季”。也有研究指出我国的人才资源存在严重的“资源错配”现象(李静等,2017[1];李静和楠玉,2019[2]),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不相匹配,大量高技能劳动力追逐少量高薪职业,形成过度竞争和专业不匹配问题(岳昌君,2017[3]),减弱了我国人才资源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速度也不断加快。截止到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为7.1%,第二产业占比为39.0%,第三产业则达到53.9%。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本和创新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是否为我国城市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应有的人才保障,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带动作用,逐步实现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Romer(1990)[4]提出的内生增长模型,首次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之中,理论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影响。钱晓烨等(2010)[5]通过使用中国1997-2006年的省域数据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与省域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钞小静和沈坤荣(2014)[6]研究认为劳动力质量是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唐辉亮(2014)[7]借鉴技术进步偏向模型和质量阶梯升级模型,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和技术资本配置结构对经济结构转型有重要的影响。董直庆等(2014)[8]通过构建带有个体教育选择的数理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引起技能劳动的溢价现象。高等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同时技术创新也会提升高人力资本群体的收入水平,推动消费者需求水平的转型升级。杨娟等(2015)[9]进一步发现教育可以通过缓解代际的收入不平等产生长期的经济效应。周茂等(2019)[10]还发现高校扩招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有效促进了我国的出口升级。铁瑛等(2019)[11]考察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结果表明,城市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的影响会伴随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而逐渐弱化,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

       产业结构转型概念最早由Kuznets(1957)[12]提出,具体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源会在不同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对产业结构转型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通常依赖于非同质偏好以及对服务业较高的收入弹性(Kongsamut et al.,2001[13]),或者由技术推动的服务业相对价格上升,以及部门间较低的替代弹性(Baumol,1967[14];Ngai & Pissarides,2007[15]),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张桂文和孙亚南(2014)[16]认为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较强的耦合关联,但二者的耦合度还不够理想。周少甫等(2013)[17]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人力资本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产业结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人力资本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可以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茅锐和徐建炜(2014)[18]从消费需求结构的角度研究了人口转型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发现不同年龄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老龄人口占比的提高能够通过需求结构的变化拉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Cravino et al.(2019)[19]通过研究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现,由于老年人口对服务业需求较高,人口老龄化对于服务业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类似地,高技能劳动力占比的提高将潜在从需求结构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同时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已有文献对高等教育或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中国高等教育扩张所带来的高人力资本群体增加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却很少有文献涉及。何菊莲(2013)[20]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评的指标体系,发现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马力和张连城(2017)[21]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的低级阶段,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拉动”为主,在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则以高等教育的“推动”为主。岳昌君(2017)[3]进一步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影响。但已有研究未考虑高校毕业生的就学和就业本地偏好以及高等教育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

       本文借鉴Cravino et al.(2019)[19]的研究思路,就城市中高等教育人口规模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高等教育将带来劳动力人力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何菊莲,2013[20];董直庆等,2014[8];铁瑛等,2019[11]),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茅锐和徐建炜,2014[18];Cravino et al,2019[19])。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来看,高等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和劳动力创新能力提高均有助于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对此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本文还就高等教育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异质性进行分析,高等教育对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依赖于城市的软硬件环境,因此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本文将高等教育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渠道分为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和劳动力工资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同时,本文使用GMM方法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使用高等教育投入强度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的替代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另外,为了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高技能劳动力在城市间流动带来的影响,本文同时使用剔除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