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19-07-19.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21)08-016-0043 DOI:10.19571/j.cnki.1000-2995.2021.08.006 0 引言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单一的企业间竞争逐步演变为群体、生态的竞争,跨界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持续经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时,互联网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加速了企业跨界步伐。可以说,跨界满足了互联网模糊产业原有边界创造新价值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创造新的市场领域,也会打破原来的产业界限,改变商业竞争环境。在“互联网+”情境下,企业为了运用日益频发的跨界这一战略行为,在现有市场进行竞争或者成功进入新的市场,需要改变它们目前的商业模式,进行更加快速、频繁及广泛的商业模式创新[1-2]。商业模式创新反映了一种新的活动系统,包括企业及其联盟的创新、价值创造和价值俘获结构[3],这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4]。已有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独特的战略[5],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发挥重要角色[6]。迄今为止,现有文献已对商业模式创新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不过将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相结合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由此对于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显得相当不足[7]。由于现有文献很少立足“互联网+”情境考察商业模式创新如何驱动企业跨界成长这一命题,本文结合问题性质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方法,在文献综述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构建“互联网+”情境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关系分类模型。然后,选取4个代表性案例企业,通过归纳式分析各案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商业模式创新与跨界成长关系,并进行不同情境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识别驱动企业跨界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发掘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不同的中间变量影响企业跨界成长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而总结出一个综合模型。 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1.1 理论分析 结合研究问题性质,本文主要借鉴价值链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对变量关系模型进行阐释。首先,价值链理论最早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提出,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可划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前者是指那些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如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外部后勤、营销和服务等;后者则是为基础活动提供服务和辅助性支撑的活动,包括人力支持、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虽然以价值创造为基准将价值链活动分为两大类,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活动是相互孤立、没有联系的,相反处于价值链上的活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价值链各环节运行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利润高低,不同的价值链导致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差异[8]。这表明企业需要重点关注整个价值链的优化,识别出价值链上真正创造价值的核心环节。其次,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产业融合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产业融合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我国最早关注产业融合现象并进行研究的学者于刃刚[9],在1997年提出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业融合现象日益明显,原本界限分明的产业之间跨界行为层出不穷。现有产业融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渗透型、延伸型和重组型。其中,渗透型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边界处,如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商业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新的电子商业产业;延伸型产业融合主要指的是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通常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延伸的过程[10];重组型产业融合是指原本互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经过重组后形成新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通常发生在同一产业或者相关度高的不同产业之间,如工业内部的上下游相互融合[1]。总之,产业融合理论能够有效指导“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跨界行为,包括有效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跨界,开拓行业之外的新业务,实现企业的跨界经营;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介入,改变原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从而使得企业成为行业的颠覆性创新者,创造出全新的产业。 1.2 研究模型 本文旨在构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跨界成长战略的分类模型,以明晰企业跨界成长战略选择背后的机制及其发生作用的情境差异和条件,进而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框架。 (1)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要素与价值 首先,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被定义为若干要素组合,所有要素都有可能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触发点[12]。李文莲等[13]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将要素创新归入熊彼特创新范畴,认为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生产函数,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就是对函数构成要素的创新。闪烁[14]以联想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并探讨了其对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路径。要素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在对要素进行抽象分类和归纳的基础上,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操作空间,重点是将商业模式组成要素之间复杂联动的关系概括成不同模块。其次,价值维度主要来源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两个视角。价值链源于1985年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主张通过价值链延伸、拓展、重构及其优化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同时也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一种用于解析企业层面价值创造的分析框图,揭示了企业各种内部活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王琴[15]基于价值网络重构视角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种途径。李巍[16]探讨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机制。由于价值链视角过于关注和强调竞争,而在“互联网+”情境下价值创造活动已经由单纯的个体企业行为转变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17]。因此,从要素和价值两个角度考察商业模式创新路径具有理论与现实合理性。 (2)跨界成长方式:外生与内生 “互联网+”时代,内部交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企业的管控能力,而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为企业跨界提供了可能,产业融合和企业跨界更加普遍。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企业跨界实践活动及相关理论研究,从外生和内生两个维度考察企业跨界成长方式。首先,外生式跨界指的是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强强联手,以自身资源能力为依托,借用他人的优势发展壮大,实现互利共赢[18]。这一模式更多强调的是企业借助外力,跨越行业、领域进行合作,从而实现企业的跨界成长,主要表现在产业跨界、跨界并购、跨界联盟等。其次,内生式跨界指的是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涉足进入新的领域,实现跨界经营。这种模式主要借鉴了企业成长的内生视角[19],即企业不断开发自身的潜力,依靠内部资源和能力,跨越自身组织边界,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的过程,是一种渐进式、自然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