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新政感知、制度与创业导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维奇(1977- ),男(汉),浙江杭州人,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与战略管理;赵慢(通讯作者)(1993- ),女(汉),湖北襄阳人,浙江财经大学科技管理与成果转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创业与战略管理(杭州 310018)。

原文出处:
科研管理

内容提要:

探讨企业家新政感知对其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以及企业家战略选择所嵌入的制度环境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对新政的积极感知增进企业的创业导向,地区制度环境强化了两者关系,而政治联系弱化了两者的关系。以上发现对于深化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向的前因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对政策制订者和企业也有实践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修回日期:2018-09-25.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020)09-010-0187

      DOI:10.19571/j.cnki.1000-2995.2020.09.019

      1 引言

      技术的不断更新、竞争的全球化以及新兴商业模式的涌现,使得经营环境日益动态化。在此情景下,企业难以“一劳永逸”地获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在实践摸索中,企业和企业家逐渐认识到公司创业是增强企业活力、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而政府部门为激发企业创业意愿,也不断出台新政,比如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那么,实践中这些新出台的政府政策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激励效果?私营企业家究竟是如何感知这些新政策的?在什么情况下政策能产生真正的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研究者用“创业导向”构念来刻画在位企业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度。Wiklutd[1]指出创业导向是企业开创新事业、参与组织或市场变革、响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包含先动性、风险承担性和创新性三个维度[2]。以往创业学者广泛地探讨了创业导向的前因。其中,有一个流派从微观视角切入,聚焦组织和管理层因素的影响[3]。如Bachmann等[3]研究了高管团队的战略计划对创业导向影响。总体而言,这一流派的研究并未深入考察企业家特别是其主观认知的影响[4]。但在中国,不少私营企业家拥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通常是企业的核心决策者。加之,已有研究表明高层管理者对环境的主观认知会影响企业的创业导向[5]。因此,超越既有研究中仅用代理变量考察诸如管理者年龄、职业经历、身份地位等特征对创业导向的影响[6],直接考察管理者主观认知对创业导向影响是极有必要的。另一流派从宏观视角研究任务环境、民族文化特征对创业导向的影响[7,8]。Rosenbusch等[7]运用元分析,研究环境的不同维度如动态性对创业导向的影响。Engelen等[8]考察了民族文化与创业导向的关系。从宏观视角看,既有研究对制度环境的关注较为缺乏。后者对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来说,影响较为突出[9],因而也不容忽视。

      为弥合以上理论缺口,作者基于战略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展开分析。从企业战略选择的角度来说,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战略,采用什么样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当权者的判断和选择[10]。因此,作者首先探讨企业家新策感知对其企业的创业导向的影响。从制度理论的角度来说,任何企业的战略选择都会受其所在制度环境的约束。基于此,作者进一步研究制度情境对前述关系的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2.1.1 战略选择与创业导向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企业创业行为对于其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11]。因此,企业进行多大程度上的创业成为企业战略选择的重要事项。“环境决定论”强调组织特征和行为由外部环境和技术等情境因素决定,而“战略选择理论”则认为组织决策者对于环境的主观理解和认知,才是影响组织战略决策的最直接因素[10,12]。故,在分析创业导向这一战略选择结果时,必须将企业家及其主观认知作为重要考虑因素。本文据此将企业家及其主观认知作为重要因素。

      在国家“非公36条”颁布前,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例如,对私营企业扶持和鼓励政策的不充分,使其受到歧视,难以获得所需资源[13]。Johnson等[14]学者的研究认为,在制度较不完善的情况下,私有财产保护水平较低,私企营企业家往往会承担着较高的发展风险,因而对于财产的保护和未来的发展较为担忧,对于外部环境评价比较消极,基于此,企业常常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发展战略来规避风险,因而其创业意愿通常较低。但“非公36条”颁布后,企业家感知到私有财产保护,企业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将有所改善,这种政策所释放出来的利好,降低了企业家可感知到的创业风险,强化了未来创业取得成功的自信心。据此,我们提出假设1:

      H1:若私营企业家对新政的感知处于积极状态,则其企业的创业活动越活跃(即创业导向越高)。

      2.1.2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调节作用

      为进一步探讨企业家新政感知与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时考察了两者所处的制度环境。制度作为市场主体必须遵守的重要规则,影响着经济主体对于市场风险程度的评估。在我国,由于各地区制度发展具有较大差异性,这使得不同区域的企业家往往面临异质的决策情境,进而影响着企业家对于新政策的认知。两者相互交织,影响着企业的创业导向决策。North[15]指出制度由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构成。因而,下文分别加以阐述。

      正式制度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的制度往往伴随着合理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因而市场化水平这一指标能较为准确地体现正式制度的健全情况。基于此,文章采用何轩等[16]做法,用市场化水平刻画正式制度。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沿海一些地区尤其是发展试点区依靠自身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等优势,得到较多政策制度扶持。相反,一些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则制度建设较为缓慢。因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制度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在制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积极的观念和开放的态度促进了对新的政策的接纳,更利于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因此。本文认为在区域制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新政对于改善外部环境,增强企业创业信心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