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在国家政策引导、国际化大趋势以及企业内生驱动等多方面作用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逐渐由最初的“被全球化”——外资通过资本供给、技术转让、订单外包等方式将中国企业纳入其全球分工,发展到中国企业开始主动拥抱世界,建立全球化架构,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价值链,并积极推行国际化战略的新阶段。但是随着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涌现,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与不确定性正在逐渐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新一轮的全球化重构中做好企业的战略定位,加强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实力,是每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来加强合作、获取外部资源与知识,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但是,目前国内并没有数据库整理公布上市公司参与战略联盟的相关信息,造成利用公开的市场数据和财务数据对上市公司参与战略联盟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十分稀缺,仅有赵超和王铁男(2019)[1]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公告对上市公司股价超额收益率的影响,以及徐欣等(2019)[2]检验了研发联盟对上市企业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的影响。截至目前,还没有学者就上市公司参与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进行过实证分析。 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收集全部A股上市公司320.8万篇公告的基础之上,采用机器学习文本分析和人工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提取了上市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合作金额、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数据,为系统性分析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为后续战略联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第二,现有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大多基于以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为代表的单一指标,而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更加全面综合的企业国际化度量标准,对后续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第三,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参与战略联盟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验证了企业合作能够通过促进企业国际化助推中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以及合作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效应,为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企业参与战略联盟合作的决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综述 战略联盟涉及的范围较广①,本文在此将战略联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部门)为了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生产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网络组织。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生产以及研发成本、扩大销售网络、学习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参与战略联盟的方式寻求发展合作机会。与此同时,与战略联盟有关的学术研究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看,现有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尚以理论模型为主(Granot and Sosic,2005[3];蔡继荣和胡培,2007[4];黄玉杰等,2008[5];陈梅和茅宁,2009[6];Cabral and Pacheco-de-Almeida,2019[7];Diestre,2018[8]),以及一些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研究(刘益等,2003[9];苏中锋等,2007[10];徐二明和徐凯,2012[11]),而运用大样本市场数据对战略联盟的实证研究则非常稀缺。 与之相对的是,国际化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大量文献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讨。但目前大部分文献对企业国际化只采用了单一指标进行度量,只有少数作者使用了2—6个指标构建了企业国际化的复合性指标(Sullivan,1994[12];Hitt et al.,2006[13];杨忠和张骁,2009[14];邓新明等,2014[15];Hilmersson and Johanson,2016[16];宋铁波等,2017[17])。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不同企业在不同维度上国际化经营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必要对企业国际化各个维度的信息和指标进行全面地收集整理,以构建更加系统综合的衡量指数。 (二)研究假说 根据企业成长的特征化事实,企业最初一般选择在本土市场发展,而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一种协议化、制度化的合作安排,可以帮助联盟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稳固、长期化、常态化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降低联盟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黄玉杰等,2008),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徐二明和徐凯,2012),提高企业的学习效率(Schildtet al.,2012)[18],并获取更多外部资源(陈耀,2004)[19]。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专有技术、知识和资源,企业间的合作能够促进不同企业知识和资源的相互交融,从而填补自身技术和能力的缺陷、实现优势互补。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之后,联盟中的密集交往为接触对方的知识提供了机会,也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Schildt et al.,2012)。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向战略联盟中其他企业学习,改善与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戴璐,2013)[20]。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可获取合作伙伴的互补性资产,扩大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陈耀,2004)。随着企业利用外部资源边界的不断扩大和自身知识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满足于只在本土市场发展。为了进一步寻求更大的市场、追逐更高的利润,企业可能会突破本国的界限,因此国际化能使企业将内部资源和能力应用于国际市场,获得规模收益,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连立帅和陈超,2017)[21]。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上市公司参与战略联盟可以促进企业国际化。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外部资本市场普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境,而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合作等形式构建内部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外部资本市场。可见,内部资本市场对区域金融市场具有显著的功能替代效应,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谢军和黄志忠,2014)[22]。内部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要远远低于外部资本市场,因此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成本过高和融资不足等问题。融资约束抑制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并且对投资规模的扩张也有不利影响(王碧珺等,2015)[23],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越严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的可能性越低(刘莉亚等,2015)[24]。企业融资状况的改善不仅能提高企业出口的概率,而且对出口规模也有着重要影响(阳佳余,2012)[25]。基于上述文献,本文认为借助企业间战略联盟的方式构建内部资本市场,能够降低融资成本,使企业更易获取资金支持,进而促进了企业国际化。据此,本文提出假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