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多边交换行为研究

作者简介:
晁罡,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钱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宏辉,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Lnschh@mail.sysu.edu.cn;王磊,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本土化特色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其领导者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心自励,关爱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并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材的强烈使命意识,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活动。本文选取4家此类企业,运用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企业→员工”“企业→社会”和“员工→企业”“员工→社会”4种交换关系,提出了4个命题,构建了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从双边交换到多边交换的演化机制模型。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探明了4种交换的内部维度,发现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中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社会”的交换行为是以利他为核心交换原则的。它不仅促进了“员工→企业”的交换依照协商、互惠原则向以利他为核心原则的演变,以及“员工→社会”的交换日渐体现出利他精神,也促进了“企业—员工—社会”两两之间从基于协商或互惠原则的双边交换向基于以利他为核心原则的多边交换的演化,从而明确了从双边交换到多边交换的演化机制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交换理论,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19)06-0173-2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涌现了许多蜚声中外、名扬四海的优秀企业,也孕育了一批扎根本土、行事低调的中华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建者或领导人热爱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吸收修身、养性、孝道、博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内的信任体系建立在共同信仰和共享伦理的基础上,真心将员工视为家人。他们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奋力拼搏,并对企业的本质和目的、企业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关系、企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成长等问题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力行践履,走出了一条令人惊喜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企业成长之路。

       本文对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界定如下:在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于21世纪初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以弘扬、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和服务社会大众为使命的一类企业,它们强调企业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真正的信仰,倡导身教感召和知行合一以促进员工的德性发展,并且重视企业自身的良性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切实履行。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研究团队近10年来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这些企业所传承和践履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儒家文化,也有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甚至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混合。鉴于此,本文没有用“传统儒家文化”,而是用包含性更强的“传统文化”一词来指代这些企业所遵从的文化根基;也没有用“儒商企业”,而是用“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一词来指代这类企业,尽管儒家文化在其中的意蕴最为浓厚。

       前期调查表明,在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地区、环渤海湾等区域已经涌现出一批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管理学界对于这些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认知和探索还很少涉及。有许多人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这一类企业;有许多人对这一类企业听而不闻或视而不见,认为它们不值一提;还有许多人则认为这些企业的管理活动与时代发展的节拍不符,是陈旧落后的代表,视之为异类。但是本文研究团队近十年来的调研表明,这些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不显山不露水,但发心笃行,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定力,目标坚定,行事果敢,它们的许多管理实践活动都值得学术界深入探究。这些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如广泛学习《弟子规》《孝经》和孝道文化,创办祖宗堂、德孝学堂,建设孝亲驿站、孝亲墙、新二十四孝经典石书、石雕,铺设圣贤路、孝亲大道等,企业家们自身更是身体力行,带动和倡导员工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善待朋友、积善行德、亲近社会,不断传播正能量。

       在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家族日渐解体,小家庭的维持亦因成年劳动力外出异乡企业工作而困难重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实问题不断涌现,由此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缺失、家庭解体和民族文化传承等问题正使几千年来作为稳定中国社会结构的家庭伦理变得支离破碎甚至逐渐瓦解。在此背景下,这些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具有特别的意蕴:企业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它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改善员工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纾解相应的社会困境。事实上,企业、员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备受管理学界关注的话题。长期以来,管理学者常常用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来理解这种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应该说,在许多情境下,基于经典社会交换理论来理解企业在社会活动中的诸多行为都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也很容易被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接受,但是它存在明显的不足:该理论对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员工与社会之间的交换关系的理解建立在“利益交换”“经济交换”的基础之上,对于其他可能的关系基础讨论较少,对于某些企业的具体管理实践活动较为缺乏解释力。例如,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管理实践所引致的新型员工与企业、员工与社会之间的多边交换关系就很难在经典的社会交换理论框架之中得到圆满的解释。

       在当前中国呼唤道德回归和文化复兴之际,探讨这些具有鲜明中国本土内涵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管理行为,解读其管理实践对多边交换行为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如下:①对社会交换理论进行评述,指出现有文献对企业交换行为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构建了一个“企业—员工—社会多边交换分析框架”;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4家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对多边交换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命题;③基于对这些案例研究的结果,本文建构了一个理论模型,并针对中国企业如何改善企业、员工、社会之间的多边交换关系提出了管理建议。

       二、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1.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交换网络论

       对于人类交换行为的研究早已有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包含给予和回报的交换模式也广为学术界接受(Frazer,1920;Malinowski,1922;马塞尔,2005)。可以说,交换理论是解释人类行为的重要图式。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重要创立者,他将交换视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并加以理论化,提出了社会交换的六个命题,即成功、刺激、价值、剥夺—满足、攻击—赞同以及理性命题(Homans,1958),其贡献在于强调动机在交换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本质就是一个交换过程。福阿夫妇对社会交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以心理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差异为基础,提出了爱、地位、服务、信息、货物和金钱6个方面的社会交换内容(Foa and Foa,1974)。在此后的研究中,社会交换内容得以进一步扩充,情感、承诺、信任都开始被纳入社会交换的内容之中(Molm,1991; Cook and Emerson,1978; Yamagishi and Yamagishi,199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