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
张振刚,李云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州 510641;余传鹏,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州 510006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余传鹏(通讯作者),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后;李云健,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基于个体特征与情境特征视角,对199名员工调查,运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考察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特征激活理论,整合以上两个视角,检验创新氛围对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员工创新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主动性人格对个体创新行为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2)主动性人格通过知识分享的部分中介作用促进员工创新行为;(3)创新氛围在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当创新氛围较高时,主动性人格与知识分享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均较弱。这一结论进一步支持了特征激活理论的基本观点,给企业管理提供了指导,即以良好的组织创新氛围来弥补员工主动性的“不足”。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字号: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基础。企业创新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就微观层面而言,员工创新行为是企业创新、改变和竞争的基石[1]。因此,“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一直是理论界与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早期研究者们主要围绕一些重要的个体心理变量研究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员工的人格特质、认知模式、心理特征等。随后又转向外部情境因素,从三个方面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一是从组织环境特征视角出发,探讨组织文化、社会资本、创新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二是从人际互动视角出发,探讨领导风格、员工—团队互动、知识分享等因素的影响;三是从工作任务特征角度出发,探讨任务复杂性、工作自主性等因素的影响[3,4,5]。最近则综合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聚焦于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共同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的机理。例如,Chang和Chen[6]的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创造力的正向影响,受到工作自主性的正向调节作用和时间压力的负向调节作用。连欣等[7]的研究发现,组织创新氛围通过内部动机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促进个体创新行为,工作例行性对组织创新氛围与个体创新行为间的关系起着调节作用。曹勇和向阳[8]实证检验了企业知识治理和知识共享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和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

       系统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无论是主动性人格,创新氛围还是知识分享,其各自或两两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已被许多研究者所关注,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但是,同时考虑三个变量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又如何?作为个体特征变量的主动性人格和作为情境变量的知识分享与创新氛围,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探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主动性人格、知识分享、创新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的整合框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强调了主动性人格对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基于特征激活理论,突出了创新氛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员工创新行为研究领域的理论成果,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具体指导。

       相关研究述评和研究假设

       1、主动性人格与员工创新行为

       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是指个体不受情境阻力的制约,通过采取主动行为、探寻新的途径以影响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倾向[9]。在组织中,与非主动性个体相比,主动性个体具有显著如下特征:较少受到环境的制约,而是选择甚至创造环境来获得高的工作绩效,例如通过积极参与职业生涯管理活动、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搜寻自我提升的机会并通过不断学习晋升中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解决职业生涯中的各种障碍;而非主动性个体更倾向于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甚至为环境所塑造,因此,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创造机会来做出改变[10]。

       员工创新行为(Employee Innovation Behavior)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从个人特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广义上愿意改变个体现状的意愿[11]。从创新过程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个体对问题的认知和观念形成或构想的产生;寻求对其构想的支持;建立创新原型(Prototype)或模型(Model);对创新想法进行实践,最终完成创新构想、形成商品化产品或服务等多个阶段。基于过程定义的特点在于它包括了想法的产生、推动和实践等一系列非连续活动的组合,个体可在任何阶段、任何时间参与到这些活动中[12]。

       实践中,对于绝大多数非研发人员而言,创新行为是一种员工自由决定的角色外行为,既不受组织明文规定的约束,也很少被组织的奖励系统所涵盖[13]。然而,在当前环境变化不断加剧及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有效运作已不仅仅取决于员工留在组织内的维持行为和完成角色规定任务的顺从行为,还依赖于员工表现出超出角色规定的创新与自发行为[14]。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同时直接影响个体行为,个体特征(如人格、智力、经验、年龄、性别等)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15]。如果将这些变量间的影响关系画成一条链可以看出,虽然行为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即个体特征对行为具有更为根本性的影响。

       因此,随着社会心理学与创新管理学的不断交叉融合,作为一种稳定的自发行为倾向,主动性人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大都支持二者的正向关系。如,Kim等[16]对香港地区146名新人职员工的纵向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拥有主动性人格的员工主要通过实施创新行为来塑造其工作环境,进而提升其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内部人身份感知。Seibert等[17]以180名全职员工为样本,通过2年的纵向研究探讨了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通过3个行为变量和一个认知变量影响职业生涯成功,其中,创新行为是3个行为变量之一,Seibert对创新行为的定义包括:识别问题或机会、传达新的思想或方法以及在组织中实施一些新策略等,这与本研究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定义基本一致。Mom等[18]、Major等[19]等的研究也表明,拥有主动性人格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学习新的事物、开发新的流程以及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