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伦理分析

——G.恩德利博士访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改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国有企业的讨论,大多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并且越来越注意法律问题,但很少明确提到其伦理含义。如果伦理构成了企业决策的基本方面,就必须加以直接解决,使之成为建立于企业之外的规范的约束(如同法律),或是建立于企业之内的规范的指导(以企业文化、伦理规则、个人态度的方式)。国有企业的伦理层面如何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G.恩德利博士系国际企业、经济、伦理协会(ISBEE)副会长,德文《企业伦理学百科辞典》(Lexikon der Wirtschaftsethik,1993)主编,欧洲企业伦理学网络(EBEN)创始人之一,现为美国圣母大学商学院国际企业伦理学讲席教授,曾应邀多次在上海中欧国际商学院MBA班、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讲学。

      记者:您是企业管理研究的专家,国际企业伦理学教授,近些年也在热情地研究我国的经济改革。

      恩德利: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起着独一无二的关键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而且影响到整个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经济组织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问题、社会所有制问题、各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平等对待问题、政府机构的作用问题、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问题等等,都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前景。

      记者:具体来说您在哪些方面可以提供研究评论?这或许是我们以自己的视角所未曾注意到的。

      恩德利:在我看来,有关国企改革的讨论,到目前为止,还局限于经济和法律的领域,伦理方面还很少提及。我想针对国企改革的主要特征,运用“企业的平衡概念”,来探讨它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联。

      记者:您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恩德利:这要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改革进程来看。国企改革是为了使其能够成为法人,独立地经营和发展,并在法律的基础上承担盈亏,以便将国企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率。

      经过改革试点,中国在决定产品价格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从总的看,90%以上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市场机制对资源分配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是,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的缺乏都会导致企业不可能成为法人。中国已经将经营决策权交给了企业,但在企业承担资产责任方面却进展不大。现在开始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向实现“优胜劣汰”机制方面迈进,改变目前的落后者依赖先进者为生的情形,将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1988年以来,作为改革的基本目标的国企经济效益,下降了7个百分点。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法人的国有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更全面的资产责任,这将涉及一种更为完整的国有企业产权体系。

      中国的国企改革经历了很长的路。起初是企业自主权仅仅扩大到利润的再分配(利润留成、利润承包、利改税);后来,承包责任制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最后,产权问题突出了。所有制问题不仅是谁拥有生产手段的问题,也是个与资源分配相关的制度性安排问题。这包括,所有权的“独占性”,即作为所有人的权利与责任的直接联系;以及所有权的“可转让性”,即在协议的基础上,从生产率低的所有者向生产率高的所有者转移资产。股份制的经验也介绍进来了,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已经达成了共识:股份制是一种只与生产发展有关而不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关的经济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可以为资本主义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国已有学者认识到,理顺产权关系是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关键,这意味着既要明晰国有企业法人产权制度,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又要保留“国家所有制”,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制度是企业经营的基础。国有企业改革的完成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

      国有企业面临的除了经济效益、所有权与经营权问题以外,还有平等竞争、公平税赋、社会服务、“富余人员”问题等。经济效益受到突出的强调,经营机制、劳动者关系的改革、组织机构的改革、优胜劣汰制度等,都是以效益为标准的。这反映了对国有企业理解的变化,已经从广义的社会组织变为一种狭义的法律和经济的实体。

      “社会主义企业家”的作用是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需要彻底讨论或澄清。中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社会主义企业家,他们必须去应付转型时期特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在改革以前不存在,在有着强有力的法律体系的规范的市场经济建立起来以后也不会存在。正如上海的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所说,这些企业决策者的处境就象是叙拉古的达摩克里斯剑,所不同的是,悬在他们头上的不是一把剑而是两把剑:市场的要求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正在进行的经营机制转变力求对这一状况作出改善,从《上海改革》第4期刊载的“经营者择优录用的竞争上岗机制”等五个机制的英文标题来看,有许多问题已经相当深化了。

      记者:上海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提出要形成“五个机制”,力图为国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提高国企自身整体素质而言,还提出了“五个加强”,我们正在进行探索,相信会有自身的经验的。从上面国企改革逐渐深入过程的回顾,就可以看出其特征了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