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任务特征的调节作用

作者简介:
张子源,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南京 210093;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 210093; 周路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52; 秦伟平,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张子源(1973—),男,河北文安人,管理学博士,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讲师,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驻院学者,研究方向:雇佣关系、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创造力(南京 211193); 赵曙明,南京大学商学院; 周路路,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52); 秦伟平,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原文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内容提要:

如何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继而实现组织创新,正日益成为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基于团队认知的视角,从团队协调机制出发,实证考察了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过程以及任务惯例化和任务互依性对这一过程的调节效应。以25家企业的95个跨职能团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越低或者任务互依性程度越高时,这种正向影响的效果越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4 年 05 期

字号:

       0 引言

       在技术变革加剧和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团队实现组织创新已成为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1-2]。如何提升团队创造力也因此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持续关注[3-7]。近几年来,学者们以团队创造力为结果变量,从多视角实证检验了团队创造力的前因变量,如,任务特征和创造性支持氛围、团队构成、团队冲突与项目团队生命周期阶段、团队内部社会网络特征、交互记忆系统、变革型领导和团队文化等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3,5-6,8-10]。这些研究结论为有效提升团队创造力提供了理论支持。然而,文献回顾表明,现有关于团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忽略了团队协调这一重要的前因变量。事实上,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和创造活动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团队协调的必要性。如果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团队就难以产生“1+1>2”的合力。因此,如何协调团队中不同成员的个体创造行为使之形成创造力的协同效应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协调是指为了实现团队共同目标而整合团队成员各自知识和行动的过程[11]。根据协调机制的不同,团队协调可分为外显协调和内隐协调两种类型[12]。外显协调指通过沟通、交流、监督、反馈及制定工作计划等公开方式来协调成员之间的多重互依关系。随着团队任务复杂性和紧迫性的提高,外显协调所产生的沟通成本会制约创造力的提升。内隐协调则指团队成员之间不需要直接沟通就可以预测到任务要求和彼此需求,并能相应调整自身行为的过程[13]。与外显协调相比,内隐协调更能促进团队创造力,因为它是一种由认知驱动的动态协调方式,其认知基础是团队层面的知识结构,具有不同技能和专长的员工必须借助共享知识结构才能在团队层面产生创造性想法。据此,本研究将着重考察内隐协调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协调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还受到某些情境变量的影响[12]。工作任务特征是研究创造力的重要情境变量[2,14]。Oldham和Cummings指出,工作任务的结构方式影响着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创造性产出[15]。例如,当团队任务比较复杂时,人们就更能将所有注意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中去,从而可能激发出创造性结果;而当任务比较简单时,人们的积极性就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最终也会缺乏创造性绩效。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认为,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在某些任务特征情境下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具体而言,本文将考察任务一成不变的程度(任务惯例化)和不同任务之间的依赖程度(任务互依性)分别对于内隐协调和团队创造力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1.1 团队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

       团队创造力是指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时迸发出关于产品、服务、过程和流程等方面新颖实用的想法[16]。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高强度工作情境下,团队需要降低沟通成本来提高协调效率[17]。当团队成员能够预测到其他同事的行动和需要以及任务要求,并能相应动态地调整自身行为时,就实现了团队内隐协调[12,18-19]。内隐协调经常是无意识和不易察觉的自我调整过程[20]。内隐协调所必需的预测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都来自于团队知识结构,包括对团队成员角色和典型任务策略的准确理解[21]。与此同时,成功的内隐协调能够丰富团队层面的动态知识结构,从而形成团队情境模式,它是团队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针对具体情境的共享心智模式[13]。现有研究表明,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创造力和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一方面,通过培训开发出来的共享心智模式能够促进团队产生和选择更多的创造性想法[22];另一方面,团队共享目标有利于提升创造力以及更投入地参与创造过程[8]。此外,通过对团队任务本质和团队成员专长的全面掌握,内隐协调机制还促进了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12]。信息交流是连接团队特性和团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过程[23]。通过信息和知识交流,团队成员不仅能提升自身能力,还可以整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为团队创造力提供了认知资源,大大提升了产品创新率[24-25]。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团队内隐协调对团队创造力有正向影响。

       1.2 任务惯例化对团队内隐协调与团队创造力关系的调节效应

       任务惯例化反映了团队成员以一种持续不变或重复的方式工作的程度[26],它可以被看作一个从高到低的连续区间,惯例化程度高意味着工作任务是可预测的,并能按照标准化流程加以解决(如生产线流水作业);而惯例化程度低的工作特点是任务要求频繁改变,解决方式更为独特(如管理决策)[13]。任务惯例化是团队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情境因素,经常被当作调节变量来影响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例如,Rousseau和Aube考察了任务惯例化对团队自我管理行为和团队效能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27],发现当任务惯例化水平越低时,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Chung和Jackson在对知识密集型团队的研究中也把任务惯例化作为调节变量[28],实证检验了它在团队内外部网络质量与团队绩效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较低时,团队内部工作(或信任)关系强度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越强;而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较高时,二者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越弱。(2)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较低时,团队外部信息网络强度与团队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强;而当任务惯例化程度较高时,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越弱。借鉴上述学者的研究和结论,本研究初步判断任务惯例化对于内隐协调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也起着类似的负向调节效应。在日常工作中,当团队面临的任务高度惯例化时,所从事的活动都已设定好并且可预测,因此协调的必要性就不明显;与此同时,由于高惯例化任务具有重复性、简洁性和确定性等特点,团队成员只需按部就班就能完成目标,因此就缺乏动力去思考新的工作方法[28]。而当惯例化程度较低时,任务便呈现出模糊和不可预测等特点,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团队成员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分享各自的专长和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团队层面的创造力得以提升。Van der Vegt也指出,与简单化的任务相比,非惯例化的任务更具有挑战性并需要更多的思考,这随之促进了创造性思想的产生[29]。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