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认知研究综述与开展中国情境化研究的建议

作者简介:
杨俊,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张玉利,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刘依冉,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创业研究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和深化,主流研究开始从关注创业者行为深化为研究创业者认知,并形成了以“情境—思维—行为”为研究框架的创业认知学派,致力于探索创业者行为背后的认知成因和机制。作为创业研究领域重要的新兴流派,创业认知应该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并积极开展理论探索。本文在阐述创业认知研究发展脉络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过去40年间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的124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基于前沿问题和方向提炼出创业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简要评述了国内相关研究状况,在与国外前沿研究比较基础上讨论了在中国情境下开展研究并贡献于西方理论的相关研究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国内创业学者涉足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并加速其与国际创业研究水平接轨有着重要价值。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5 年 12 期

字号:

      (一)引言

      创业研究正在经历着一次新的转型和深化,与20世纪80年代从创业特质论研究向行为和过程研究的转型相似,这一次转型和深化仍是对创业活动独特性本质认识的深化并进一步逼近创业实践的结果。

      创业研究从关注“谁是创业者”转向研究“创业者做了什么”,基本判断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并非表现为少数人天赋使然的特殊行为,而是以机会识别、利用和开发为主线的组织生成过程(Shane and Venkataraman,2000;Katz and Gartner,1988),并迅速形成了“要素—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发起并实施了GEM、PSED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性研究项目,目的在于挖掘创业者的行为理性,即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行为层面体现出的共性规范和合理性,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创业过程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在特定情境下遵循特定行为组合过程更有助于创业成功,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有助于我们将创业过程划分为看似存在逻辑联系的阶段性行为进而予以抽象描述和概括,但在现实中却发现创业者行为过程往往并不会拘泥于固定模式,甚至特定情境下的相似行为组合仍会导致不同结果,研究成果难以充分解释并预测创业现象(Moroz and Hindle,2012)。

      基于此,创业研究近年来开始从关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行为理性(如何行动)深化为研究创业者的认知理性(如何认知和决策),致力于归纳并识别具备共性规范和合理性的创业认知和决策特征进而探索其对创业行为的作用机制,被称为创业研究的认知学派,在创业领域形成不小震动(Mitchell et al.,2002,2004,2007;Baron,2004)。创业认知学派的基本假设是创业活动的独特性并非来自于行为表现,本质上是创业情境特殊性诱发的独特认知和思维过程(Venkataraman et al.,2012)。创业情境以相关数据和信息难以获得同时也尚未确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特征,加之面临着高度的资源约束和时间压力,创业者往往会形成不同于常规的信息处理过程、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决策方式(Busenitz and Barney,1997),这在客观上导致难以借助简单将创业过程规范化的思路来归纳创业活动规律(Aldrich and Martinez,2001)。不少理论和实证证据也表明成功创业者尽管在行为上存在差异,但似乎体现出了更善于利用和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定认知和思维能力(Sarasvathy,2004)。正因为此,Bird等(2012)在《创业理论与实践》杂志上有关创业行为研究专刊的篇首语中,针对创业行为研究做出了中肯评价,她认为创业者行为受到认知和情感影响,我们看到的只是行为表象,其实看不到的行为的认知成因往往更有趣。目前,创业认知研究以“情境—思维—行为”为基本框架,立足于探索“情境如何影响创业者认知和决策过程特征进而导致行为结果差异”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深层次问题,目的是为了归纳可以被教授的创业认知过程(Mitchell et al.,2007)。

      文献研究是推动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特别是当前针对创业者认知的研究,与创业过程研究不同,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更强调多学科交叉,更注重创造性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创新,针对这一领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为国内创业研究学者启发新的重要研究主题,提供理论基础、研究设计和方法等研究知识,为推动国内创业学者涉足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并加速其与国际创业研究水平接轨做出重要贡献。为此,本文借助系统梳理过去40年间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有关创业认知的文献,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在开展创业认知研究?如何开展创业认知研究?该领域的哪些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以及针对中国情境下的本土研究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本文首先论述了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概念框架,以此作为文献分析基础并选择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JBV)、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ETP)、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S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SBM)等四大国际顶尖创业专业期刊以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M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AMR)、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JMS)、Journal of Management(JOM)等四大国际顶尖管理期刊过去40年发表的124篇相关研究文献,对选定文献进行分析,包括论文作者学科基础,总结文章所依托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以及覆盖的研究主题等,最后提出未来研究趋势并讨论了在我国情境下开展研究并贡献于西方理论的努力重点和方向。

      (二)创业认知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谁是创业者”的研究缺乏创新性进展,创业过程研究迅速取代创业特质论并成为主流。理性地评价,创业特质论强调创业者对于创业成败的重要性并没有错误,但其局限性在于将创业者与创业过程和行为以及情境割裂,片面归纳成功创业者的人格心理特征。事实上,创业认知研究恰恰起源于对创业特质论的反思,迄今为止,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创业特质论遭遇严重挑战,创业认知研究开始引起关注。与创业特质论关注“谁是创业者”不同,创业认知研究关注的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成为创业者”(Shaver and Scott,1991)。早期创业认知研究集中于探索创业意图成因,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个体与环境互动条件下主观认知过程诱发的结果(Palich and Bagby,1995;Busenitz and Lau,1996)。基于已有研究证据,Busenitz和Lau(1996)认为创业意图形成是一系列独特认知因素组合的结果,包括成功概率感知、更强的行为控制力、以及直观推断等,进一步地,他们将这些认知因素的集合概括为创业认知,首次指出创业认知不同于组织和管理认知,而前者更多地依赖启发式等存在大量偏见和偏差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