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和企业改革的形势 当前优势企业和困难企业的差距在明显地拉大,一批国有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壮大的同时,一批企业陷入了困境,有的甚至难以自拔。现在在亏损企业工作的职工大约有2000万,全国不能按时领到足额工资收入的企业职工大约有1000万,不能及时领到退休金的职工大约有200多万,因此这个问题在社会上反应相当强烈。面对这样一个形势到底应怎么看?我认为在我们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在我们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这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在这些困难企业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不是最近一年半年发生的,而是旧体制深层次问题多年积累所形成的。那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过去表现不明显而今天表现这么突出?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原因是过去我们在搞好国有企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承包制。承包制的做法在我们经济改革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是承包制的作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掩盖了一部分企业的矛盾,就是说,通过一对一的讨价还价,来签订协议,国家对困难企业就要多让一点,减税让利的力度就大一点。企业竞争力的差距,通过减税让利拉平了,一部分企业的矛盾就被掩盖了。另一个原因,和计划经济长期并行的,我们一直是短缺经济,是卖方市场。一般来说,只要你能拿出产品来,就会有买主,有了买主,企业还可以维持。但最近几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长期的供不应求,变成了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那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市场。显然,这些企业的矛盾、问题就充分暴露了。 在困难企业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都有哪些? 第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政策和体制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政企不分。长期以来,从体制上说,就是政府在努力地办企业、认真地管企业。但与此同时,又把大量的本应是社会管理的职能交给了企业。 政府直接管企业所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可以依赖政府,包括它还不了的债,也得由政府负责,因为是政府决定的嘛,我还有什么责任。这就造成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办社会的结果,就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在一些地方,职工离开了企业就找不到他的社会依托,形不成人员流动的机制。 另外就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的资产是国家所有,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因此政府的各个部门,都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自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投资进行干涉,但是又不承担这种干预的后果,出了问题企业还要兜着。在这种体制之下,在国有企业之内,有经营者(厂长、经理),有劳动者(职工),但是没有所有者的代表,因此,凡是需要由所有者作决定的事都要交给政府的部门。所以,实际上是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分兵把口行使企业董事会的职能。 再有,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有生无死。这样就把早已丧失竞争力的企业一直留到了今天,把积累的问题越留越多。如全国国有的工业企业有大约7万家,处在亏损状态的约有3万家或更多一些。在亏损企业中,有1.2万家是亏损名单中的常客,但是它死无葬身之地,没有让它被淘汰出局的机制。这样就把多年的问题一直积累到今天。 第二个深层次的问题,是结构问题。 我们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多年以来,大量的重复投资,使我们在某些同类同档次的产品上集中投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它的矛盾表现并不明显。到今天由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这个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而当这一矛盾一旦暴露出来之后,我们几乎没有回天之力。另外,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彩电生产线的开动率大约是50%,电冰箱生产线的开动率是40%,洗衣机是30%。另外,也有人作过估计,全国大约有50%各类产品的生产线开动率不是60%。在这种的结构下,要想把每个企业都搞好、搞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个深层次的问题,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滞后。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走向市场过程中,依然还有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形势。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起点上,全国各类企业中,优势就在国有企业身上,其他各类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无法相比的。全国人民几十年的积累,绝大部分都在国有企业之中。但是为什么随着市场作用不断强化,而国有企业或者说一部分国有企业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呢?为什么过去多年来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没有转化成市场条件下的新产品的优势?为什么多年积累的管理优势没有变成质优价廉的优势?为什么多年来积累的人才优势,没有转变成企业家优势?很重要的一点是机制转变没能跟上。表现是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和职工,仍然对政府抱有依赖心理,抱有幻想。比如在黑龙江一个矿务局,他们讲了他们认识变化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这个矿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大家从上到下就等。他们说,过去我们对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现在我们有困难,国家难道就不管我们?等了三年五年,没有结果,接着就是发牢骚,但问题没有解决。最后,他们看到再继续依赖下去,已经没有什么出路了,下决心自己干,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四个深层次的矛盾,就是长期积累的一些包袱。 第一,是人员多。 我们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高就业,在企业中不讲劳动效率,有大量的冗员。一般来说,如果把企业的人员减少1/3,绝大多数企业可以照干不误,而且可能干得更好。1/3是什么概念?全国的国有企业职工大约有7600万,1/3就是2500万,如果一年一人要增加5000元成本(这无论如何是不够的,我们权且按5000元估计),每年就是1250亿,比我们国有企业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还要高!而且在企业中,人多是管理松驰、搞不好管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