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河南省企业调查队对全省103 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企业改革试点运行情况良好。企业资产不断增值,职工工资继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的局面有所控制。许多企业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已初具现代企业雏形,并在企业减负增效、科学管理等方面为河南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试点企业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化、规范化的公司框架基本确立。在调查的103家改革试点企业中, 股份有限公司33家,占全部调查企业的32.0%;有限责任公司16家,占15.5%;国有独资公司40家,占38.8%;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13家,占12.6%。二是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相互制衡的企业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在逐步形成。据调查,全省103家试点企业中,有70 家成立了企业监事会,占68.0%;69家成立了企业董事会,占67.0%;38家成立了股东大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占37.0%。三是企业总经理产生方式多元化。在试点企业中,除42家国有独资公司或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的总经理由上级组织部门或企业主管部门任命外,董事会聘任的有39人,占37.9%;政府部门提名董事会聘任的有17人,占16.5%;职代会选举上级任命的1人,占1%;其他如社会公开招聘的4人,占3.9%。四是建立健全了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在试点企业中,有94个企业建立了产品质量责任跟踪制度;全部试点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奖惩制度和劳动、人事、分配、财务等管理制度。五是逐步建立了企业与职工间的新型关系。据调查,截至1996年底,全省103家试点企业中,有66 %的企业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企业作为独立的公司法人,与职工的关系是依据《劳动法》形成的契约关系,对一贯包揽的职工就业、福利、子女、医疗、保险等社会服务职能,亦将逐步移交社会保障机构。还有25%的企业,职工中已无干部和工人之别。 ——积极探索增资减债的途径,促使试点企业的资产不断增值。截至1996年底,全省103个试点企业中,有3个企业将3800万元的“拨改贷”本息转为企业资本金。据调查,1996年底,改革试点企业拥有资产总计为658.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0%。 企业资产负债率也有所降低。1996年底,试点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比全省工业企业65.8%的资产负债水平低7.8个百分点。 ——分离企业富余人员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已见成效,职工工资继续增加。1996年底,全省103家试点企业中,分离富余人员1.8万人。其中,安排到其他单位再就业的5411人,占30.1%;下岗培训的6646人,占37%;提前退休的3502人,占19.5%;待业的2420人,占13.4%。分离社会性服务机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87个,其中政府接收13个。1996年,试点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达0.75万元,比上年增长11%。 但是,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企业经营中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全行业企业亏损依然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难点。 在调查的103户试点企业中,1996年有亏损企业15户,亏损面为14.6 %, 亏损额为28508万元,同上年相比,亏损面增加10.7个百分点,亏损额增加11倍。 其中,6家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1996年亏损额达12008万元,占全部调查企业亏损额的42.1%,全行业净亏4203万元,比上年净增亏12%;5家纺织企业的亏损额达15068万元,占全部调查企业亏损额的52.9%,全行业净亏6967.3万元,比上年增亏3.5倍。 二是固定资产新旧度低,经营资金匮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据调查,全省103家试点企业中,1996 年底的固定资产新旧度(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值之比)为6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6年底,试点企业实收资本金136.91亿元,其中国家资本金占81.6%,集体资本金占1.2%,法人资本金占4.0%,个人资本金占3.4%,外商资本金占9.8%。据调查,试点企业中有75家企业的流动资金的第一个来源是银行贷款,占72.8%;有9.7%的企业流动资金是以提取企业利润为主; 以发行股票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企业有8家,占全部试点企业的7.8%;有3家(占2.9%)企业以企业内、外部集资为筹措流资的主要渠道。可见,多渠道为企业筹措资金的资金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和形成。 三是冗员和债务负担困扰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据对全省103 家试点企业调查,1996年富余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5.4%, 比上年增长0.2个百分点;离退休人员比例为22.0%,比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 资产负债率为58%,比上年增加1.1个百分点。 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富余职工比例为11.4%,资产负债率为85.5%;纺织行业企业离退休人员比例为34.5%,资产负债率为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