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织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分立化,包括使得某些部分成为独立的企业即内部组织外部化和从低一级的责任中心上升到高一级的责任中心;另一方面表现为柔性化,即抛弃固定的组织模式,代之而起的是临时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 1.横向分立。企业组织结构与产品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产品多元化有着许多不同的功能,例如: 法国里昂水利工程集团除了经营水利工程外,还经营着电力、能源、房地产等10个工程和服务部门,以分散风险。 德国西门子公司是一个集电气、机械制造、医疗设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公司投入巨额资金开发出一项成果后,可以应用到多个部门的多种产品上去。 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原来是按地理位置设置管理机构的,后来,公司决定取消4个州际总公司,按勘探开采、石油产品、化工、天然气及煤炭等5大主要业务建立相应的5个商业组织,以增加各国分公司的自主权。 对于一般的大企业来说,发展多种经营、把不同产品的部门分离出去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例如美国Hermo电子公司1967年之前主要从事研究、开发和咨询业务,在到1983年的16年间虽然致力于向产业方向发展,但进展缓慢。1983年公司采取了“Spin-off”(甩出去)的战略,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选派有技术、懂管理的人去经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年平均收入增长率达到20%以上。 又如日本许多制造业大公司纷纷向服务业发展,以便“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土地、人才技术等经营资源”。例如三菱化学合成股份公司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新公司,其业务内容包括复印、打字、事务、计算机操作、系统设计、专利、信息、调查、工程技术、包装、仓库贮藏、旅行代理、住宅地开发、大楼租赁等等,真可无所不包。 2.纵向分立。不只搞多种经营需要把不同的部门分离出去,就是一种产品,也可以进行上、下游的分离。例如: 硅谷有一家很成功的半导体公司,为了防止公司规模变大而走上官僚化的道路,公司决定把赚来的钱投到几家做半导体研究开发的小公司上。这样,原来的公司本身不会膨胀,同时又有了专门做研究工作的支援网络。 日本松下电器集团旗下的先锋公司将它的影碟机委托给10家视听机器厂生产,使得那些只是自己生产自己产品的厂商难以招架,这就是所谓的“原厂产品委托生产”(OEM--Oringma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方式。尼康、佳能、美能达、奥林巴斯、富士、理光等厂家也都采取这种方法,委托其它企业代为生产和销售自己牌号的产品。 3.责任升级。除了将某些部门分立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外,企业内部的组织也要提高其地位和责任,这也就是从“成本中心”上升到“利润中心”,从“利润中心”上升到“投资中心”的作法。韩国大宇集团采取的是“公司内分公司制”,即将下属部门成为公司内部的“公司”,将大部分裁决权授予部门主管,资产和负债都由部门独立负责。乐喜金星商社采取的是“公司内优升劣降制”,如公司内部组织经营实绩不佳的话,地位与待遇也随之下降。国际商社的做法更为彻底,从1995年起对容易评价经营成果的物资业务部和商标业务部实行“公司内破产制”。 美国罗伯梅特公司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美最佳企业的第一名,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丢掉集团式经营方式,而采用一种自成一体的小部门经营。 4.重新设计。避免僵化,合理地调整公司内部组织结构是公司组织管理的永久性课题。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相辅相成的。韩国三星集团决定参与小汽车生产领域,把50多家子公司减少到24家,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学和金融保险等4个小集团体制。现代集团正加强航空、电子和炼油产业,并向飞机制造业挑战,在半导体和多媒体技术方面投资,试图在钢铁领域有所作为等等。 结构调整的一个内容就是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日本花王公司拥有独特的批发零售系统,80%的产品通过10个地区总经销处。900个大零售点、30万个零售点的渠道销售该公司的产品,这样一层层地通过电脑联系业务和收款。 在企业内部也必须减少层次,美国企业管理大师彼得斯呼吁要“摧毁”公司等级结构,有15或20个管理层次的公司已经落后了,联邦运通公司代表了一个方向,它在公司董事长、总裁与公司最低一级职员之间一共只有5个管理层次。 在企业组织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例如:“精益企业”是指在开发、生产以及销售中取消一切不必要的步骤,特别是对互为独立的职能(如设计、工程、采购、销售以及会计等)的作用重新定义。一些公司准备把专业人员组成多重职能的办事小组。大众汽车公司准备对其复杂且成本昂贵的产品及其部件进行简化。 “公司重建”(Re-engineering)是指对公司和公司的经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和生产时间上的巨大改进。 “原子式组织”(atomized organization)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行动单位,成员在10~20人;各单位自行负责管理与行政;利用电脑连线和便利的通讯网,与上级单位沟通联系;树立强劲鲜明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