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考察了西方主要国家职工持股制的由来与发展,比较了西方职工持股制的基本做法,分析了职工持股制的积极作用及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 西方国家,企业,职工持股制,经济 职工持股制,是起源并普遍推行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它是指在股份公司内部设立职工持股会,公司以某种形式赋予职工全部或部分资金,帮助职工个人积累资金购买并持有本企业股票的一种新的股权制度。全面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企业职工持股制的有关情况和主要经验,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而且对我国加快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工持股制的产生与发展 职工持股制,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职工持股制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ESOP-Employee Stock Owneship Plans)。这种制度是美国经济学家、律师路易斯·凯尔索(Louis Kelso)最先提出来的,因而他被称为职工持股计划之父。凯尔索及其追随者为了解决由于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所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提出了“二元经济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正常的经济运行中,任何人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获得收入,而且还必须通过资本来获得收入,这是人的基本权利。根据这一思想,凯尔索等人提出,人类社会需要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鼓励社会公平竞争的制度,这种制度必须具有一种使任何人都能获得两种收入(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的结构,从而激发职工的创造精神和责任感。于是,他们专门设计了职工持股计划,并将它作为向职工提供资本信贷的手段,即在公司财务上给职工一种赊帐,使其获得资本所有权,然后,职工利用这种资本所有权的收益来偿还赊帐。 50年代中期,凯尔索开始将其理论付诸实践。1961年凯尔索联合公司成立了“职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专门支持职工持股计划。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推行范围很小,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从70年代中期起,职工持股计划才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界关注,美国政府和国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此制定了专门的法律;近半数的州也进行了立法,以支持职工持股计划。1974年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有300多个,现在已达1.2~1.5万个,参与职工持股计划的职工达1200万人,占美国劳工的10%,职工持股计划拥有的资产约为1000亿美元,分布遍及各行各业。据统计,在美国最成功的100家公司中,有46家实行了职工持股计划。 美国企业推行职工持股制的目的主要有:(1)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凝聚力,提高劳动效率;(2)稳定股东队伍,防止公司被他人恶意收购;(3)替代年金制度,避开大股东的高股息要求;(4)得到税制上减税的好处;(5)获得银行方面融资支持。 附表 美国10家最大的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 公司名称 业务 持股职工 实行年份 职工人数 (%) (人) 奥斯汀工程公司建筑 60 1987 6500 威阿特自助餐公司 自助餐100 1988 6500 旦河公司 纺织 100 1983 7000 威尔顿钢铁公司钢铁制造 100 1984 8000 帕森斯公司工程和建筑 1001974 8000 AVONDULE 工业公司 轮船制造60 1985 8000 阿姆斯特工业公司 多品种制造 100 1986 8300 EPIC健康集团 医院管理100 1988 10000 AVIS公司 汽车出租100 1987 12500 健康信托公司 医院管理100 1987 23000 推行职工持股制最为典型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还有日本。日本的职工持股制始建于60年代后期。经过近20年的徘徊和发展,日本企业基本上接受和采用了这一制度。在1989年全部上市的2031家公司中,有1877家实行职工持股,占92.4%。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占企业全部股份的0.88%,约有1/4上市公司的职工持股会已进入前10名大股东的行列,有20家公司的职工持股会已成为第一大股东。从参加的人数来看,持股职工已有228.5万人,占这些企业职工总数的45.4%。在非上市公司中,职工持股制实施也非常普遍,持股职工占一半左右,但持股比重还未达1%。日本企业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除稳定股东队伍,提高职工的参与意识以外,主要是帮助职工增加个人财产和取代退休准备金制度。 职工持股制在美日两国的推行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引起了不少国家的关注和兴趣,有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地利、韩国、新加坡、菲律宾、埃及等50多个国家起而效之。法国70年代实行职工持股的企业年增长率为18.6%,80年代则上升为27%;英国在非国有化过程中,把职工持股作为主要政策之一来推行,90%以上的非国有化公司都有职工持股;哥伦比亚、危地马拉两国也约有300家公司实行了职工持股,职工持股制已向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