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本土企业在母国政府的鼓励下开始实施国际扩张战略,同时进入新兴经济体的外国企业也与日俱增。虽然交易费用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观、组织学习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创业学都对企业国际化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制度理论对新兴经济体国内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战略和绩效的影响更加显著[1]。例如,Kiss等发现制度理论是新兴经济体新创企业国际化研究使用次数最多的理论视角[2]。制度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强调组织实践和组织运营所在国家的社会、法律和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3]。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是组织和制度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4]。 虽然最近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有关制度理论在国际商务研究中的应用文献[2,5-6],但未能从制度理论的角度给出较为具体、详细的未来研究建议,忽略了制度理论所包含的其他重要制度因素。本文通过对制度环境的概念、构成维度和测量,制度环境在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在制度创建、维持和变革研究中的能动作用进行全面述评,旨在发现值得未来研究关注的议题,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选取 为了保证全面系统地检索到基于制度理论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文献,本文严格遵循如下的文献筛选程序。首先,本研究以“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制度”、“合法性”的两两组合为篇名、关键词或摘要,以学术期刊和全文为检索条件,同时在ABI、EBSCO、Elsevier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其次,选取了Harvey[7]的《学术期刊质量指南》中各个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通常是第四级)以及国内的CSSCI核心期刊。再次,由本文作者各自独立阅读所有文献的全文,并评估制度环境是概念发展的主要成分还是次要成分。最后,剔除制度环境作为概念发展的次要成分、样本中未包含新兴经济体国家以及有关企业内部制度和投资机构等内容不符的论文。在阅读文献全文时,本文作者还查阅了参考文献部分以识别其他相关论文。最后,剔除了专题的导论文章、综述文章和评论。 1.2 文献数据分析 按照上述4个步骤,最终检索到78篇相关文献,并统计了它们在时期、期刊、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虽然制度理论起源于19世纪的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但是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被正式引入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自Delios和Beamish、Brouthers等学者开创了制度理论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研究先河之后[8-9],国内外学者迅速跟进。在文献数量方面,截至2009年共计产出28篇高质量的论文,而近五年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46篇)。在期刊方面,虽然一般管理、创业和战略期刊都有刊登基于制度理论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论文,但主要发表在国际商务期刊上。从研究方法看,制度理论视角下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14篇,占比18%)、案例研究(4篇,占比5%)和实证研究(60篇,占比77%)。由于在引入制度理论时企业国际化研究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实证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成为主流方法。从数据处理方法看,虽然实证研究采用了事件史分析、方差、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层次线性模型和混合研究方法等多种方法,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归分析(37篇,占比62%)。
虽然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现象,但是这种解释力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它需要与关系网络、行业环境等其他外部因素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释该现象,这就为综合社会网络理论、行业基础观、资源基础观、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和传统国际化理论等提供了可能(如表2所示)。本文发现,资源基础观(41次)、社会网络理论(15次)、行业基础观(11次)和代理理论(9次)是制度理论视角下的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研究所综合的主要理论。在研究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问题时,制度理论跟其他理论之间存在三种综合模式:一是组合模式,即制度理论虽然跟其他理论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模型,但它们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却是相对独立的[4,10]。二是整合模式,即制度理论除了对企业国际化产生直接影响之外,还跟其他理论发生交互作用或中介作用从而对企业国际化产生间接影响。三是融合模式,即制度理论和其他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够对企业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新构念,比如,制度资本和制度经验[11-13]。组合模式主要出现在早期研究中,整合模式是当前研究使用最多的综合模式,融合模式代表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2 制度环境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国际化的影响研究 关于制度的定义和构成研究,主要有以North为代表的经济学视角和以Scott为代表的社会学视角(如表3所示)。在North看来[14],制度是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了组织人际互动而人为设计的约束条件。类似地,Scott认为[15],制度是由象征性要素、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构成的多方面的、持久的社会结构,并为采取、禁止和约束行动提供指南和资源。经济学视角下的制度理论研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涉及经济参与者不得不遵守的规则;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交往中自然形成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不能成文化,但体现了社会中所共享的规范、信仰和价值观[14]。社会学视角下的制度理论研究则把制度分为管制、规范和认知制度。管制制度是指一些促进或约束特定行为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16];规范制度是指特定国家的个体所持有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对人类行为的判断以及作为形成和限制人际互动的基础的社会责任[15];认知制度是指人们用来解释特定现象的广泛共享的社会知识和认知类型[17]。其中,管制制度相似于正式制度,规范和认知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相对应[15]。虽然上述两个视角下的制度维度在企业国际化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一手数据研究和二手数据研究中存在差异。一手数据研究通常使用了所有维度,而二手数据研究则只选取了正式制度或管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