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案例研究法越来越受到不同研究领域研究者的“青睐”。21世纪以来,案例研究法越来越多地被学者们用于战略变革、知识资本、服务质量管理、公司治理等[1-7]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教育、行政管理等公共管理领域方面[8,9]的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10,11]。追溯广泛应用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是有利于建构新理论。据统计,2005-2007年AMJ评出的最佳论文均为理论建构型案例研究文章。[12]因此,案例研究法已经成为一种应用单案例或多案例、根据案例中的实证数据创建理论构念、命题和(或)中程理论的重要研究策略[13]。 梳理所搜集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研究方法的属性、数量与层次、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案例研究模式的类型。从所搜集到的文献看,现有研究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案例研究的类型进行了探讨:一是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类型、是否需要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以及研究焦点是否集中在当前问题等标准,将案例研究法视为一种区别于实验法、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主要解决案例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的问题。[3]二是学界主要按照所选案例数的多少将案例研究划分为单案例研究模式(也称为个案研究模式)与多案例研究模式[3,8,7]。同时,结合案例内部构成(整体性还是嵌入性)又可以将案例研究划分为单案例整体性研究、多案例整体性研究、单案例嵌入型研究、多案例嵌入型研究[3]。三是以案例研究的任务或目作为分类标准,将案例研究划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和因果性研究[3]。探索性研究适合提出假设和探寻新理论的萌芽,描述性研究适合描述理论的理论构念与论证依据,解释性研究则最终检验和建构理论。[4]但是,以上划分主要集中探讨理论建构主义案例研究模式,没有综合考虑研究者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时兴的实证主义技术路线等因素。针对这种划分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首先探讨了现有案例研究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与意义,接着归纳现有研究模式存在的不足与所受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案例研究模式再分类。 二、案例研究:与实证主义范式相竞争的理论建构模式 现有案例研究模式源自批判实证主义研究的价值及原则,认为案例研究不仅描述事实,还建构事实。以下,将从该模式的来源、关键因素与研究路径、研究优势三个方面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1.模式来源 理论建构主义案例研究模式源自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20世纪50年代末,Hanson、Guba等学者开始质疑以定量研究为根基的实证主义研究模式。他们质疑以大规模调查或控制性实验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方式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通则化、因果联系和研究逻辑(见表1):(1)认为相信现实存在是多元的、建构的,而非存在唯一的客观现实;(2)认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是不可分割的,而非相互独立;(3)认为研究过程受研究者个人价值的制约,而非价值中立;(4)认为超越时间和情境的通则化是不可能的,而非可能;(5)认为区分原因与结果是不可能的,而非有绝对的因果关系;(6)基于“扎根主义”研究范式强调应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而非基于预先假说(或理论)导向的从一般到特殊的推论方法。[14]因而,与预设假说、以数理统计的研究逻辑、通过大规模调查或实验方法验证假说的实证主义研究模式不同,理论建构主义研究模式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扎根观察,在观察中提炼假说并进行验证的研究模式。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通过各种案例对理论建构主义案例研究模式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例如,早在1976年,英国学者查尔莫斯就以认知楼梯立体像和一副儿童画谜为例,揭示观察者的观察结果既由视网膜上的映像所决定,也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16]由于研究假说源自长时间的观察以及研究过程的先后顺序,当前的以理论建构为核心的案例研究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与实证主义相竞争的研究范式②。 2.模式的构成要素与研究路径 为提升理论建构主义案例研究的科学性,案例研究者做了大量的方法论工作。首先,根据案例研究的独特性,德尔伯特·C.米勒和内尔·J.萨尔金德提炼出案例研究的关键要素:(1)研究的时间有限,研究的地点固定;(2)研究的对象包括计划、事件、行动或个人;(3)对少数个案进行深度研究;(4)交代所选案例的背景;(5)将所选的案例置于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在内的更大的背景中来理解。[17]在此基础上,王金红又增加了两个关键要素,即:(6)主要通过案例的现实状况、历史背景与历史文献来丰富所研究的案例;(7)案例研究的客观性,即案例研究中不能掺杂各种理论观点和先验评判,研究者的发现与理论观点必须从案例中形成。[11]其次,从这些研究要素出发,在整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Eisenhardt提出案例研究的路径图:一是启动研究,即定义研究问题并推测相关构念。二是选择案例,包括不预设理论或假设,确定总体样本,进行理论抽样。三是选择研究工具并进行研究程序设计,包括采用多种数据搜集方法,组合使用定性和定量数据,让多位研究者参与。四是进入现场搜集数据,包括同时进行数据搜集与整理,采用灵活、随机应变的数据搜集方法。五是分析数据,包括案例内分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跨案例研究。六是运用证据迭代方式建构每一构念,应用跨案例复制逻辑进行研究与论证。七是与矛盾或类似的文献进行对比验证。八是达到理论饱和(边际改善很小)后结束研究。[7] 3.模式优势 经过越来越多方法论学者的提炼、研究者的应用,案例研究被认为具有理论建构、简明易行、可感有效等优势。因为具有对现象和问题进行描述、解释以及探索的功能[18,5],或者具有批判、行动导向和预测的功能[19],案例研究法颇受研究者青睐。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将现有有关案例研究模式优势的要点归纳如下:首先,案例研究最大的价值在于建构新理论[13,5,7],即发挥案例研究的探索性、预测性功能,包括建构突破性的理论或发现前所未有的理论关系。其次,能够以更容易获取的测量工具和更容易证伪的假说来检验理论[13]。即案例研究者所采取的理论抽样[13]、多渠道搜集数据等做法极大地简化了研究的范围、规模与程序。最后,研究成果现实可感和有效。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相比,以理论建构为导向的案例研究模式可能会不经意地发现身边有趣的社会现象、研究领域、研究问题,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搜集不同的证据来展示整个事件,可以对现象进行厚实的描述,或者通过有趣的故事对现象进行生动地解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