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概念,同时又是一个难以描述和刻画并且备受争议的概念。自从2000年,Shane和Venkataraman发表了题为《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创业研究》的论文以来,创业机会作为创业领域的核心议题引领创业研究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照Shane和Venkataraman的观点,创业的本质是创业机会的发现与开发,创业活动主要通过机会“发现”与“开发”体现其过程性[1]。但由于理论界对创业机会的概念、属性并未达成一致,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发现”、“形成”、“开发”等词的使用也存在混同,已有研究较多关注影响个体或群体有效识别机会的因素,少有理论或实证聚焦机会本身的不同对创业行为乃至创业过程产生的影响。正如Dahlqvist和Wiklund所言,人与机会的联结在机会一端缺失了[2]。反观当下的创业现实,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的商业模式迭出,创业机会俯拾皆是,大量廉价的、无用的资源唾手可得。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加剧了创业环境的复杂性,在愈加动态、模糊、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创业者很难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理性地完成创业机会的“识别-评估-开发”这一行为过程[3]。因此,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过程难以天然割裂,创业环境的变化又突显了异质性机会的重要价值,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已经由单纯的机会识别转向什么样类型的机会、人与机会如何匹配等一系列深层次原因。本文结合当下时代背景,以母婴用品行业两家成功的企业为案例,探寻复杂动荡外部环境下异质性机会的不同存在方式,引入知识观观点对异质性创业机会进行重新诠释,突出内隐性机会对于价值创造乃至创业成功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过程说明人与机会的深层次匹配,是产生创业绩效差异的重要因素。 1 文献回顾 1.1 创业机会及其异质性属性 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学者们依循Shane和Venkataraman构筑的“机会观”研究框架进行创业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什么是创业机会的问题上,尽管表述方法不同,学者们基本认同创业机会是一种具有价值创造潜力的“手段-目的”关系这种观点[4]。但在机会的属性和来源问题上却始终界定不清,甚至出现了“发现观”和“创造观”两种不同的观点。“发现观”延续奥地利经济学派传统,认为机会是独立于创业者之外而存在的,创业者的某些个性特质(如警觉性)使他们比常人更容易识别出这样的机会。“创造观”认为机会是内生于创业者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的,创业者在机会生成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在创业机会属性的问题上,关于机会林林总总的定义也呈现出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倾向。前者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获利可能性或创业者主观判断的意识、能力;后者认为机会是在创业过程中发展的,经由事实验证的想法或可能[5]。 尽管学者们就创业机会的来源和属性还存在分歧,但基本认同创业机会异质性属性这一特点,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异质性创业机会进行区分。虽然有研究从机会的来源和开发情况将机会进行分类,如Shane和Venkataraman依据环境变化把创业机会划分为技术机会、市场机会、政策机会三种。Ardichvili等依据创业机会的价值诉求及价值创造能力把创业机会划分成梦想型、尚待解决的问题、技术转移及市场形成四种类型[6]。张玉利和陈寒松根据创业机会的性质把创业机会分为问题型、趋势型和组合型三种[7]。但更多研究认为创业机会的异质性区分主要从机会的创新水平差异上体现出来,如Dutta和Crossan在区分熊彼特型机会和柯兹纳型机会的基础上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本质上表现为“手段-目的”组合关系的不同[8];Sarasvathy等根据创业机会所蕴含的“手段-目的”关系的明确程度将创业机会分为复制型机会、改进型机会和创新型机会三类[9];Smith等区分创业机会的知识属性,把机会分为编码型机会和默会型机会两类[10]。从机会的创新程度上对异质性进行区分,较好地反映了创业机会的内在本质,并且在推动机会可度量化、实证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对后续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1.2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因素 按照Shane和Venkataraman的“机会观”观点,创业的本质是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始终是机会识别与机会开发的制约条件。已有研究较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机会识别问题上,尤其是为解答“为什么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能够识别创业机会”而引发了大量以创业者个体差异为导向的研究,如警觉性、先验知识、社会网络、个体特质(自我效能、创造性等)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以及对机会发现类型的关注——是系统搜寻还是偶然发现[6]。近些年来,随着对创业者情感和情绪研究的深入,影响因素又加入了其他变量,如创业激情[11]、情绪[12]等。以个体差异为导向的研究对于揭示创业过程黑箱具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但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截然分割是不科学的,在解释创业成功方面的效度也不高。因此,学者们摒弃了简单区分机会发现方式类型的做法,开始注重深入挖掘创业者网络、认知方式和知识基础等与所发现机会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13]。如创业者的特定认知方式和思维逻辑不仅会影响创业者能否发现机会,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现什么样的机会[14]。在机会开发的问题上,由于理论界对创业机会的概念、属性并未达成一致,创业机会的开发研究夹杂在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评估等问题中,并没有清晰的定义,研究视角纷繁,研究结论多元。其中较多的研究借鉴了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对机会开发时机、影响因素、开发方式的关注等。Choi和Shepherd认为顾客需求的感知、技术条件、管理能力、利益相关者支持是影响机会开发的重要因素[15];Choi等的后续研究更给出了对创业者机会开发时机的精确分析[16];Plummer等认为在动态环境中,创业者进行机会开发应将最适宜的战略与所识别的机会配对,做出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市场定位、资源杠杆、企业结构、创新和搜寻、适应性)的战略决策,并把这一关系称为“战略-机会-环境”适应论[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