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论体系的创立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统一的理论体系能使学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能更好地服务科学的目标——解释、预测相关现象,并指导社会实践,然而,组织与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之路必然是崎岖和曲折的。如果以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发表作为标志,管理学科已历经百年发展(1911-2012)。一个世纪以来,组织研究领域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其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依然难言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纵览管理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对学科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理论不仅屈指可数,还多数是从其他学科搬来的“舶来品”[1]。近20年来,即使在正统的实证主义大本营——美国,管理学科的理论建构进程也招致学科内外诸多学者的批评之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组织研究领域在近30年内并没有发展出有突出影响力的理论。目前,广为认可的理论多是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提出的经典理论,如委托代理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如此现状难免使人担忧组织管理的学科地位和长久发展。 可以说,理论建构已经成为组织管理学科亟待解决的发展瓶颈。管理领域的顶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分别在1989年和2011年两度设立专刊讨论相关问题。尽管如此,现实状况仍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组织研究都是基于小型理论和经验事实进行小模型的关系搭建,一些新理论又往往粗制滥造,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力。在对理论缺乏清晰认识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基于很少的、孤立的研究结果发展理论只会令管理研究陷入另一种怪圈,即为发表论文而“创造”理论的困境。 组织研究领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理论?已经有了什么样的理论?目前缺少什么样的理论?这些都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作为具有科学使命感的学者,需要站在学科发展和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去分析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发展,这首先要求应摸清组织研究领域的理论形态,厘清学科理论发展的不足和需求,然后方能更好地探讨理论创新的路径和策略。在长达百年的管理研究发展进程中,并不缺少理论,只是缺少有效的、能够支撑学科不断成长的好理论。如果能够明确组织研究领域需要哪些理论形态,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本学科理论发展的路径。 1 成熟学科应有的理论形态 目前,组织研究还没有形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当前状态与19世纪的电学研究类似。恩格斯[2]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电学研究状况:“在电学中只有一堆陈旧的、不可靠的、既没有最后证实也没有最后推翻的实验所凑成的杂乱的东西,只有许多孤立的学者在黑暗中胡乱的摸索,从事毫无联系的研究与实验,他们像一群游牧民族一样,分散地向未知的领域进攻。的确,在电学领域中,一个像道尔顿的发现那样能够给整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牢固基础的发现,现在还有待于人们去寻求。”作为组织领域的研究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组织研究的类似状态只是阶段性的,如果一味盲目地追随当前的学科范式,甚至认为管理只具有艺术性,而没有科学性、规律性,那将会阻碍推动该学科走向成熟。这是因为当前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体系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都是个“发育不良的畸形儿”。 从认识论分析,笔者发现一门成熟学科的理论发展至少需要有以下5种不同的学科理论形态: (1)结构型理论——揭示事物的内在结构 该类理论在自然科学中又称结构模型。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分子结构模型、DNA结构模型等。一般说来,结构型理论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事物构成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人的需求有哪些不同形态?马斯洛认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种不同的基本需求;二是不同需求形态之间形成什么关系?马斯洛认为[3],这5种需求形成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只有低层次需求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高层次需求才会出现等。虽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其错误之处,但他在发展需求理论时努力揭示了人类基本需求的不同成分和不同需求之间的关系。 (2)本质型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结构型理论是在比较具体的层面揭示单个研究对象的结构形态,它们对认识事物的属性和性能具有重要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例如,了解水分子结构对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具有重要作用;认识了人的需求层次对理解和预测管理实践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人类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具体事物的结构与属性层面,不能揭示其本质和进行分类处理,那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认识层次。人类还需要洞察和揭示事物的本质,阐明有效的概念,并把纷繁复杂的事物依其本质的不同划分为有限的类别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以简驭繁,深入地、整体性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来,这就给研究者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在复杂的组织管理现象面前,对同一事物或概念的本质的界定往往因人而异,因历史条件而异。一个事物真正的本质是唯一的,建构的理论越接近真实的本质属性,对研究对象就越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理论越远离事物的真实本质,就越会误导人们,甚至误导学科发展。例如,什么是企业?过去人们往往认为企业是一种创造利润的组织,典型的经济学家也很可能做出同样的回答,认为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与使命,然而这一信念往往会导致企业衰败得更快,而不是生存得更好。管理大师德鲁克[4]对企业的本质有了根本不同的洞察,在他看来,只有顾客才能说明企业的本质。他认为,“要知道什么是企业,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企业的目的。企业的目的肯定与企业外部密切相关。实际上,既然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肯定与社会密切相关。由此,对企业的目的只有一种适当的解释,即‘创造消费者’”。德鲁克进一步认为,“因为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消费者,所以企业具有两种,也只有这两种基本职能:市场营销和革新。……向社会提供各种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目的的上述理解成为德鲁克新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