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年来,精益生产方式日益普及。仅在客户需要的时候才生产相应数量产品的准时制思想深入人心,库存也随之被打上“万恶之源”的标签(储开宇,2010)。在这样的背景下,库存式生产(Make to Stock)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然而,近3年来发生的一场应诉美国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调查获得成功的案例引发了我们重新认识库存式生产的兴趣。 2009年7月,美国对我国出口的窄幅织带发起“双反”合并调查。这是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发起的第一起“双反”合并调查案。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涤纶织带制造商,姚明织带饰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姚明织带公司)被美方选定为“双反”调查强制应诉代表。该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厦门的织带及饰品生产企业,其创办人与我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同名但长后者14岁。经过艰巨的应诉,姚明织带公司于2010年7月13日收到了美国商务部的终裁决定。在反倾销方面,美国对姚明织带公司的产品执行零税率,其他公司则需交纳123.83%或247.65%的反倾销税;在反补贴方面,姚明织带公司的税率为1.56%,而另一家放弃应诉的企业则面临117.95%的反补贴税。由此,姚明织带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织带行业对美出口税率最低的企业,也是2006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企业发起的24起“双反”调查中,唯一同时赢得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的企业①。 姚明织带公司之所以敢于应诉,并历经14份补充问卷填报和美方官员多次来现场核查而最终几近完美胜诉,就在于其拥有令美方无可置疑的产品品质和成本的综合优势。而该公司产品的品质和成本综合优势又是建立在独特的“大库存”模式基础之上的。所谓“大库存”是库存式生产的一种特殊模式,它有别于常见的以安全库存为控制目标的库存式生产的地方,后者的倾向是尽可能减少库存或者库存厌恶。而大库存的战略偏好是库存中性或者库存喜好,即在包括销售淡季在内的全年时间都尽可能多地生产来保证客户随时可取得现货。 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已经为众多企业所摒弃的库存式生产方式给姚明织带公司带来高速增长并赢得了“双反”调查?众所周知,中国企业特别是外贸型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围绕出口已普遍采用订单式生产(Make to Order)模式(刘丁,2009)。在面向自主创新以及突破发达国家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战略转型中,姚明织带公司的实践是否具有某种借鉴意义?本文拟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一手数据对姚明织带公司进行案例研究,试图从战略理论高度分析其模式的存在价值和适应条件以供进一步的研究参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 曾有文献发现,一家制造传送带等产品的美国企业,由于实行“大库存”(Large Inventory)式生产,取得了比最接近的对手多出3倍的市场规模以及年均18%的增长率(South and Hansen,1991)。据此,该文作者提出即使在零库存已是大势所趋之时也不能把库存看得一无是处,重要的是具体明确何时库存会成为“万恶之源”,为此呼吁展开冷静的深入研究。不过,由于他们的主张没有获得理论界的后续跟进,以下只能对较接近的相关文献加以综述。 (一)库存式生产与订单式生产选择的成本视角 最早比较库存式与订单式策略并提出决策模型的文献认为,成本完全是由补充和持有货品造成的,具体体现为转换成本(Setup Costs)和库存成本(Holding Costs或Inventory Costs)(Popp,1965)。生产策略的最优化准则应是单位时间的成本最低。库存式生产仅仅当转换成本大于库存成本时才是选择的对象。不过,这个结论是在提前期为零的前提下得出的。通常由于产品需要花费若干时间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加工,特别是在有限产能约束下,应对高峰期的需求往往由于拥堵而导致提前期的延长。这时就存在一个是提前生产形成库存以保证供应还是坚持按订单生产但会无法满足需求的权衡问题。 为解决上述矛盾,可以区分较少需求的产品项和较大需求的产品项,前者应当采取订单式生产方式而后者则要采取库存式生产(Williams,1984)。除了需求以外,转换所需时间、加工耗时和单位库存成本等因素都影响着采用订单式生产还是库存式生产的决策(Rajagopalan,2002)。进一步的实例计算表明,受上述因素影响,一种产品如果采用库存式生产,其平均转换次数不到按订单式生产的平均转换次数的一半。 虽然库存式生产可能会带来积压所造成的浪费,但降低成本也是订单式生产能够替代库存式生产的关键。近期利用IMSS(The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Strategy Survey)数据进行的一项分析发现,订单式生产的企业也存在库存。不过与库存式生产企业多拥有成品和原料库存的情形不同,订单式生产的企业除备有少量在制品库存之外还有较充足的原料库存(Demeter and Matyusz,2010)。订单式生产的企业可以通过精益制造来提高库存周转率从而取得缩短提前期和对消费者做出快速反应等实效。此外,降低转换成本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不过,这需要花费相应的投入。还有一些文献相继讨论降低转换成本的好处及连带的成本权衡问题(Porteus,1985;Leschke and Weis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