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资源基础观(RBV:resource-based view)认为,企业如果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企业就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Barney,1991,2001)。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休止的竞争已迫使企业不断地根据外部环境来重构其资源基础。而资源既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资源,也可以是企业内部已有的资源,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整合资源。只有经过对资源的整合,企业才能提升其各种动态性能力(Wang and Ahmed,2007),而企业的这些能力能确保企业绩效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Wu,2007;2010)。可见,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极其重要。 但经过整合的资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它们只能在一定时期内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绩效,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迁,这些资源将会被逐渐耗尽或者失效(Eisenhardt and Martin,2000),因此,企业必须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持久的、能够迅速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即动态能力(Wu,2010;马鸿佳、董保宝、葛宝山,2010)。拥有较强动态能力的企业,其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因为动态能力能够强化现存资源的配置,而且快速的回应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因此,Teece等(1997)认为,在模糊以及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其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便是动态能力观点(DCV:dynamic capability view)的核心内容,即动态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观点,企业的竞争优势有不同的来源,根据RBV和DCV理论,资源是能力的来源,而且资源和能力均可以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将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整合到一个框架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便成为一个全新的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研究了企业资源整合、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影响(葛宝山、董保宝,2009),而将资源观与动态能力观放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下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Wu,2010)。因此,本文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出发,首次将资源整合过程、动态能力以及企业竞争优势整合到一个研究架构中,从过程—能力—优势视角研究三者之间的基本逻辑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开发 (一)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指企业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资源进行选择、汲取、配置、激活和有机融合,使之具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并对原有的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摒弃无价值的资源,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过程。许多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各种资源整合的子过程。Brush等(2001)提出了企业的资源开发路径,即识别资源、吸引资源、将个人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并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企业本身所具有的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只有这样,企业的资源整合才有意义,才能为企业的超额业绩做出贡献。而Ge和Dong(2009)以及马鸿佳等(2010)以企业自身为边界,区分了其在资源整合中的内外部行为,将资源整合分为资源识取(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acquisition)和资源配用(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leverage)两大过程。前者主要是企业面向外部的行为,包括识别资源和获取资源,而后者是企业内在资源组合与使用的行为,包括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本文借鉴上述观点,也对资源整合过程做出上述区分。 (二)动态能力 Teece等(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资源和能力的能力。而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可识别的常规惯例和过程(identified routines process)。Wang和Ahmed(2007)则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不断地整合、再配置、更新和再创造资源和能力的行为导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利用独特的资源升级并重构核心能力以回应日益变化的市场来获得并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不断地对企业的资源以及能力进行整合、配置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它们进行重组的能力,它能够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推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给客户带来价值增值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不少学者对动态能力的维度也进行了研究。Wang和Ahmed(200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三维度,即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台湾学者Wu(2007)将动态能力分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再配置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贺小刚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包含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组织学习以及组织变革等5个维度。焦豪等人(2008)认为企业动态能力可以由环境洞察能力、变革更新能力、技术柔性能力、组织柔性能力4个维度组成。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分析,本文依据企业面向能力提升所进行的企业内外部行为,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以下5个维度,即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变革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