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外来者劣势及其应对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凤彬(1963-),女,福建古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组织理论、战略决策、供应链网络等方面的研究,E-mail:wfb99@sohu.com,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石鸟云(1984-),女,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战略与组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的研究,E-mail:shnyun@126.com,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财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对外投资、海外经营是跨国企业区别于本土企业的关键特征。在东道国经营业务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会遇到本土企业通常不会遇到的难题,并需为此付出许多额外的成本。外来者劣势是在海外经营的“经济成本”基础上加入“社会成本”考虑后提出的概念。本文基于西方学者的研究文献,对外来者劣势的内涵、来源、影响及克服途径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述,并围绕外来者身份向劣势或优势转化过程的调节因素,归纳和探讨企业跨国经营中应对外来者劣势的可行策略。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11 期

字号:

      跨国公司相对于东道国的本土公司来说,面临在当地市场竞争的许多劣势。这些劣势的表现、来源及应对或管理措施,是近年来许多国际管理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也是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在生产规模、资本实力、技术研发能力等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与东道国的本土企业相比,或者与在母国的经营相比,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面临更多的挑战。外来者劣势的存在不但会影响海外子公司的盈利水平,而且会影响其生存。因此,对外来者劣势来源的识别和劣势克服对策的探讨,就成为“走出去”后希图进一步“走进去”和“走上去”的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外来者劣势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面临的独特问题。Hymer率先提出了“海外经营成本”概念,将其定义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经营中所必须支付的对于东道国本土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的成本[1]。作为一个经济概念,其内涵主要是指在海外经营中面临的经济成本,如由于地理距离等因素造成的相对于本土企业而言需额外付出的成本。为了扩展此概念的范围,Zaheer后来提出了一个相关的新概念——外来者劣势(Liability of Foreignness①),她的定义是:能够引起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劣势的成本,即相对于东道国的本土公司来说,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所遇到的一切额外成本[2]。与Hymer提出的海外经营成本仅指跨国公司额外支付的经济成本不同,Zaheer提出的外来者劣势不但包括经济成本,同时也包括给跨国公司带来竞争劣势的各种社会成本,如跨国公司不能有效地嵌入本地的信息网络和人际网络中,难以获得市场准入的许可,难以获得东道国政府和供应商的平等对待等[3]。

      继Zaheer之后,很多学者又对“外来者劣势”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Mezias将外来者劣势定义为“东道国环境能带给当地企业而无法带给外国企业的好处”[4]。Sethi和Guisinger则以“跨国公司在与所有国际商业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综合效应”来定义[5]。Calhoun将定义为“相对于本土企业来说跨国公司所需支付的所有额外成本”的外来者劣势具体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和地理距离有关的、可以被预测和被控制的成本;另一类是与经营的不确定性有关的、不易预测的成本[6]。Eden和Miller将外来者劣势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受到的歧视性待遇”[7]。

      Zaheer认为外来者劣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东道国内的一份子,这种劣势可能就消失了[3]。Eden和Miller也认为,外来者劣势会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时间的推延而消失,并且通过收购本地企业这种进入模式可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外来者劣势[7]。Sethi和Judge也指出,随着东道国经济自由化趋势的增强,外来者劣势会逐渐减弱,跨国公司相对于本地企业的竞争劣势也逐渐降低[8]。

      以上学者对外来者劣势的定义都是相对于本地企业而言的,因此,外来者劣势是相对于“内部人优势”的一个比较意义上的概念。这是外来者劣势概念的基本内涵。也即,相对于东道国的本土企业来说,跨国公司是“外部人”,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东道国的环境并融入当地市场,这就必然带来额外的成本负担。另外,外来者劣势仅是针对海外经营活动而言的,跨国公司在母国的经营就不属于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

      二、外来者劣势的来源

      外来者劣势的根源,从本质上说,在于跨国经营企业的外来者或“外部人”身份。因为被东道国看作是“外部人”,跨国公司在尚未充分融入本地市场之前,难免会受到与“内部人”不同的待遇。因此,外来者劣势来源的识别,在很大程度上与身份认同有关。作为一个“外部人”,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处理与东道国的供应商、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深入到这一表象的背后,西方学者试图提出有助于界定和揭示跨国公司源自其“外部人”身份的外来者劣势这一理论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及其解释的机理。

      Kostova和Zaheer指出,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获取合法性,以便得到本地政府、供应商及消费者的认可和接纳,而这一争取合法性的过程会受到当地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他们从制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外来者劣势来源,认为跨国公司受到来自东道国的外部同构压力,同时也受到来自母国的内部同构压力,这两种压力是相互矛盾的,使海外子公司在符合母公司管控要求(内部合法性)的情况下很难能同时符合东道国环境的要求(外部合法性),而任何一种合法性的缺失都会给跨国公司带来竞争劣势。除了从制度角度解释外来者劣势的来源之外,Kostova和Zaheer识别了组织面临的三种复杂性,即合法性环境的复杂性、组织的复杂性以及合法化过程的复杂性,认为国际经营环境的复杂性也是外来者劣势的重要影响因素[9]。Eden和Miller认为,制度距离②是造成跨国公司外来者劣势的主要因素,制度距离可以和外来者劣势共同解释跨国公司的东道国选择以及进入模式选择问题[7]。Sethi和Judge认为,外来者劣势会随着全球商业竞争环境复杂性的增加而加剧,尤其是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交互会增加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风险和困难[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