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能力的二阶多维模型

——模型构建及量表开发

作 者:
王祎 

作者简介:
王祎(1980-),女,江苏无锡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广东 汕头 515063

原文出处: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基于对动态能力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重新界定动态能力的基本概念内涵,提出动态能力是一个二阶多维概念模型,由市场响应、组织学习、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四个一阶能力构成其维度。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动态能力量表。来自于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备择模型比较方法验证动态能力二阶多维概念模型更符合动态能力的内涵,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而为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1 年 06 期

字号:

      一、引言

      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本源的过程中,动态能力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理论视角。动态能力理论将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视野扩展并聚焦至动态变化的环境,指出企业适应动态变化环境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这一理论沿续了资源基础(resource-based view,RBV)理论的逻辑基础,即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归结为企业内部的资源或能力优势。而在对这种优势资源或能力的描述上,动态能力理论展现了其对RBV理论的改良,基于进化经济学[1]的理论视角,将惯例、路径依赖、组织学习的概念融入其中,由此发展出能力动态化的基本概念,并将这种动态性与企业在环境中的适应和演化直接联系起来,形成动态能力的核心观点。

      虽然在逻辑上彰显缜密,但动态能力理论仍然备受质疑,焦点问题之一即在于动态能力是否概念上属于自明之理(truism)或者自我循环的套套逻辑(tautology),“动态能力贡献于企业竞争优势”这一命题是否具有天然的恒真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动态能力这一抽象概念以及相关理论能否获得实证分析的验证,动态能力的操作性定义和测量量表能否确立。基于此,本文将对30余载动态能力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细致梳理,确定动态能力的概念、操作化定义,构建动态能力二阶多维概念模型,进而取样于中国企业的数据以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所构建的动态能力概念模型。

      二、理论基础

      (一)动态能力理论

      由于受到资源刚性的制约,传统RBV理论在解释动态变化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时渐显乏力。为解决这个难题,Teece等学者[2]突破这种静态战略理论的视角,引入“动态能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 “企业整合、建造、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竞争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要在动态环境中获得成功,必须具备根据环境需要调整和重构现有资源及能力的灵活性。

      在企业的能力系统中,动态能力具有“元能力”的基本性质,其特性归纳如下:(1)以适应环境变化为目的;(2)对资源和能力的改变;(3)企业层面稳定的行为模式。

      首先,动态能力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中的变化;这是动态能力之所以“动态”的根本原因。“动态”的本质是指企业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交互过程。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动态性为企业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企业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交互过程中,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和决策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因此,动态能力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这是动态能力区别于一般组织能力的显著特征。[3]

      其次,无论动态能力表现为何种具体形式,其本质是施加于资源和基础能力的一种作用,是对资源和基础能力重构的能力[4],也就是具备“元能力”的本质属性。具体而言,就是企业搜索和选择合适的资源和能力,改变这些资源及能力的存在形式,并有效利用它们以适应环境变化。具备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通过改造现有资源并获取外部资源而支持快速增长的需求。动态能力的这些功能内嵌在企业控制管理资源和能力的过程中。

      第三,动态能力可以出现在组织的不同业务流程和职能活动中,但本质上是一种性质稳定、属于组织层面的集体行为模式。组织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积累形成这套行为模式,通过这套深度内化的行为模式,组织能够系统性地调整和重构现有资源及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动态能力的稳定性是其为企业创造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这一特性是动态能力的最根本属性,也决定了动态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卓越绩效,使之获得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的这三项特征属性为动态能力维度的识别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二)动态能力的维度识别

      对于动态能力的多维性,中外学者已达成共识。然而由于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的不同,理论界尚未形成广受认可的动态能力维度。Teece等[2]曾提出资源协调、整合,学习以及资源重构的过程决定企业的动态能力。Wu[5]将动态能力的维度识别为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重构能力、学习能力和响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Pavlou等学者[6]研究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业务流程中所体现的动态能力,识别并验证了动态能力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环境感知,学习,协调和整合能力。Prieto等[7]则认为动态能力由知识生成、知识整合、知识重构三个维度构成。西方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虽然着眼于不同的研究情境和分析层面,但大多基于Teece[2]早期的理论观点来识别动态能力的维度。

      同样,我国学者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动态能力的维度进行梳理。例如贺小刚等[8]识别了企业动态能力的6个维度,分别为客户价值导向、技术及其支持系统、组织机构支持系统、制度支持机制、更新动力、战略隔绝机制。曹红军和赵剑波[9]认为更新企业资源的能力、动态收集、分析和利用环境变化的信息的能力、动态的内部组织和整合的能力以及动态的协调其外部关系和进行资源释放的能力这5个维度是动态能力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微观层面的具体展现。

      本文根据动态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属性,认为动态能力由四个维度构成,即市场响应、组织学习、协调以及整合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