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信息技术(IT)投资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巨大的投资并未获得相应的回报,更遑论竞争优势,IT“生产率悖论”使人们对IT的运用无所适从。按照资源基础论(RBV)的观点,只有当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无法替代时,才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1-2]。然而,对于企业而言,IT正在日益成为无差异的大众化商品[3],而无法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只有将IT投资转化成企业独特的IT能力,才能发挥IT的战略价值。IT能力是IT投入与产出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中间变量,这个变量以前一直被忽视[4]。 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身处其中的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要实现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转变,信息化是必然选择,如何提升和运用IT能力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艰难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IT能力作为研究对象,以珠三角制造业企业中的381位中高层管理者为调查对象,运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IT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中组织技术的中介效应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期望获得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IT实现自身制造技术的转型升级。 1 文献综述 1.1 IT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较早提出IT能力这一概念的是Ross等人(1996),他们认为,IT能力是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以及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组织目标方面的能力,并从资源基础观(RBV)的视角进一步将IT能力划分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关系资源[5]。Bharadwaj(2000)认为,IT能力是调用和整合基于IT资源的能力,即企业动员和配置基于IT的资源,使之与企业其它资源相整合的能力,他将IT划分为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以及由IT激活的无形资产[6]。Tippins和Sohi(2003)认为,IT能力是企业有效利用IT管理组织内信息的程度,由IT知识、IT运作、IT实物三部分组成[7]。张篙和黄立平(2003)基于资源观将IT能力定义为一种调用和部署IT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避免“以能力定义能力”的逻辑,他们将IT能力划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静态IT能力、动态IT能力、创造性IT能力,层次越高,竞争对手越难模仿[4]。曹明(2007)认为,IT能力是一种部署IT资源并与企业战略意图及其它优势资源相协调、匹配,从而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持续能力,由四大类资源构成:IT基础设施、IT人力资源、IT关联资源和IT无形资源[8]。对IT能力虽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都倾向于认为IT能力不仅仅是IT本身,更是IT与企业其它资源整合形成的组织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能力。这种能力确保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高效率地通过组织价值链,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为企业带来利润。 本研究认为,IT能力是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与规划,运用IT及其相关资源高效率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并从RBV的角度确认了它的构成:IT基础资源,主要指IT技术人员配备以及基础设施的充分程度;IT关系资源,主要指企业内部IT部门与业务部门的交流沟通程度;IT体系惯例,主要指企业中管理层对IT的重视程度、IT政策的一致性程度以及IT规划与战略规划的结合程度。 1.2 竞争优势的概念与维度 竞争优势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波特(Porter)“竞争三部曲”的影响与推动[9]。所谓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目标——盈利与市场占有率的提高[10-11]。 蒋峦、谢卫红等人(2005)认为,现有的竞争优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外部竞争优势理论和内部竞争优势理论[12]。波特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外部的市场结构,即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选择具有吸引力的行业[13];而资源基础观则强调了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与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14]。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单纯地由外部环境或是内部资源决定的,而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15]。 波特认为,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和差异化,并且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两者兼容是十分困难的[9]。格林沃德(Bruce Greenwald)等则认为,竞争优势的本质是“能够做到竞争者做不到的事”[15]。希尔(Charles W.L.Hill)等认为,竞争优势包括效率、品质、客户响应和创新等4个维度[16]。蒋峦等则从企业的联系先动优势、大规模定制优势和品牌优势三个方面研究了竞争优势[10-11]。 本研究部分采用蒋峦等人的观点,重点从品牌优势和连续先动优势两个方面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品牌体现了顾客对企业产品或为其所创造价值的认可程度;连续先动优势强调企业通过主动的“创造性毁灭”,不断创造连续短暂的优势,从而保持企业持续的领先,在“超竞争环境”中[17],这种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1.3 组织技术的概念及维度 所谓技术,是指用以将组织的投入(原材料、信息、思想等)转换为产出(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工作流程、技能、机器和方法[18-19]。可以看出,技术所指的是组织的生产过程,不仅包括机器设备,也包括了工作程序。也有人认为,技术是为了达到某些实际目的而对知识的组织与应用,不仅包括具有物质表象的工具和机器,同时也包括那些为解决问题或获取某种期望的结果而使用的智力技巧和方法[20]。这一定义是广义上的,包含了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技术。达夫特(Richard L.Daft)基于技术对于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将其划分为核心技术与非核心技术,其中核心技术是指与组织使命有直接联系的工作程序,而非核心技术是指一个部门的流程,其对组织非常重要,但不直接关系到组织的主要使命[21]。而钱平凡(1999)则从存在形态上将技术划分为工具技术和知识技术。由此可见,技术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