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内社会网络质量、工作竞争对团队成员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

作者简介:
周密,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知识管理;司训练,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知识经济;赵文红,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技术创新

原文出处:
南开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本研究以团队为对象,考察了在正式的工作关系背景下,当团队成员间存在工作竞争时,团队内社会网络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认为,反映社会网络质量的网络信任会促进团队内知识转移,而网络认知信任和网络情感信任对团队内知识转移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网络情感信任的影响要强于网络认知信任。工作竞争具有调节这种影响的作用,并且对网络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调节程度会有所不同。研究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的规律,从而为企业有效的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组织内部的知识,尤其是新思想、独特的知识是企业创新的来源。新思想往往形成于组织内外部个体知识交换,或是组织内部灵感的闪现。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模仿性研究多,独创性的成果少,而有效地培养、挖掘和利用内部知识,将有利于使我国企业真正实现从依赖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在组织内知识的创造中,团队担当着核心角色。它为员工提供了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使他们能够相互交流并促进反思。有效挖掘研发团队成员头脑中的知识,实现个人知识在研发团队内部的转移,同时客观地评价团队成员个人的独特观点、差异性知识,并正确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提升产品创新水平和开发速度,这是企业提高其创新绩效的关键。

      社会关系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论是组织内部,还是组织之间的知识活动,总是嵌入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1]尤其在组织内部知识管理中,由于知识活动具有“非正式化”属性,非正式的社会关系通常能充分发挥效力。

      基于以上现象,本研究以团队为对象,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研究团队成员的个人知识在团队内部成员间转移的容易性和团队成员对所接受的其它团队成员知识有效性的评价(下文简称知识评价),从而进一步解释知识活动的规律,为企业有效的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一、文献综述

      知识转移包括组织间的知识转移与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两个层次的内容,已有许多国外学者从社会关系角度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关系网络成为社会经济学的一个关注重点。Davern[2]指出,社会关系网络(或者称社会网络),是“某一群体中个人之间特定的联系。”Burt、Emirbayer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网络”,就是“同事、朋友和更普遍的联系”,是“联结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是“由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3,4]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是个人、组织,也可以是国家;个体间的关系可以是人际关系,也可以是交流渠道、商业交换或贸易往来。[5]

      研究者们对社会关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73年,就有学者以两人间交往频率的高低为标准,将联系区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提出弱联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随后,大量的研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例如Szulanski、Reagans和McEvily等人指出了关于强人际关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6,7]Tsai、Levin和Cross等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8,9]Burt提出的网络结构洞及其对获取高质量知识好处的理论,[10]还有学者提出网络凝聚力和网络范围(Range)、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网络结构的等同性(Structural Equivalence)等变量,并分析了这些变量在知识转移中的作用。[8,11,12]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是基于组织间社会网络,围绕对企业国际化、外部知识获取的主题开展的。

      总的来说,在关于社会网络影响知识转移的研究中,学者们仅仅关注了网络的结构特征,这种结构特征是以联系强度为基本度量单位的,难以反映社会关系网络中人际间情感好坏的特征,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际间情感特征又是影响中国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对知识转移行为的影响。

      此外,现有的研究对组织背景因素考虑较少。组织内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存在于特定的组织背景下,是在正式的工作关系下起作用的,尤其是由于工作关系导致的成员间竞争,对社会关系影响知识转移的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在考虑正式的工作关系的影响时,将着重考虑工作中的竞争因素。

      二、理论模型与假设建立

      1.社会关系网络质量与知识转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坏、远近亲疏是决定中国人际互动行为、规则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远近亲疏事实上反映了互动双方的关系质量。关系质量是评价某时刻给定一点上关系的状态,是描述关系双方根据其关系的当前状态做出好/坏和深/浅等的主观判断。[12]

      社会心理学家常常以社会关系中的信任来反映社会关系的质量,本研究认为社会关系网络也存在质量的特征,即社会关系网络质量(下文简称网络质量),反映了网络中人际关系的信任状况,即网络中的信任(下文简称网络信任)。当网络内成员间具有更高水平的信任关系时,则认为该网络质量较高,反之则低。采用McAllister观点,[13]将信任划分为基于认知(Cognition-based)的信任(即认知信任)和基于情感(Affection-based)的信任(即情感信任)两个维度。认知信任是建立在对方能力、人品等方面的信息基础上的信任,是基于被信者可靠性、言行一致和能力的信任;情感信任指由于双方之间建立了密切的情感联系,因而相信对方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从而给予的信任。从而,网络信任包括两方面内容:网络中的认知信任(下文简称网络认知信任)和网络中的情感信任(下文简称网络情感信任)。

      已有不少学者在二元关系层面上研究了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促进作用,在社会网络层面,虽然没有学者直接研究过网络中的信任对知识转移的作用,但Chou[14]提出过信任网络的概念,并指出位于信任网络中心的个体具有获取独特资源、更强的控制和协商资源的能力,从而间接说明了网络中的信任对知识获取的优势。[14]本文认为,团队成员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信任有利于其知识在团队中的转移、扩散以及获得对方认可,具体表现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