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D与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 推动和促进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就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也是我国企业R&D与技术创新发展的目标。 作为一个独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基本特征是企业具备了创新主体的制度特征。而一国的整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标志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居主体地位,这突出地反映在整个国家的R&D投入结构分布上。 单个企业的主体化是整体企业主体化的基础,这里的目标则是指我国整体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它表现为三个方面,企业是投资决策主体、R&D 主体和创新利益分配主体。 目前,在我国企业还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突出地反映在我国R&D投入结构分布上,企业R&D资源配置与政府和学校相比并不占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企业的一切创新活动都必须纳入到政府的计划之中。从几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一种方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政府的创新决策过长,政府部门难以捕捉到真正的创新机会,而企业则缺乏创新动力,又加上科技与生产的脱节,导致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长期处于低下的局面。
图1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逻辑发展轨迹 由技术创新本身的属性,及从美国、日本两国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我国目前所处的技术创新阶段出发,R&D 与技术创新的目标模式应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我国技术创新企业主体确立的逻辑关系应该是:在当前深化改革,实施两个转变过程中,注重培育创新体制和创新文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能力、体制(制度)、文化相结合使企业产生创新成果。当然,并非每个企业都形成独立的、不依赖企业外部力量的创新能力才是最好的,在我国实际中这也是不现实的。单个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图1 说明了我国创新企业主体确立的逻辑发展转迹。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1.科研制度创新 我国传统科研体制的弊端就在于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部门主义严重,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使得我国仅有的较为薄弱的科技力量没有发挥它应发挥的作用。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对传统科研体制已经做了一系列改革。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指出了2000年的科技体制目标,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战略构想。尤其是“放开一片”,这是我国现有科技力量与经济结合的必经之路,也是创新企业主体化的重要一步。科研机构改革具体有三种措施选择:一是保留原来的性质,但科研机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包括自主开发、合同开发等形式。二是让一部分具有科技实力的部门自身转变或通过兼并等形式,把在原来完成技术创新上游阶段的工作扩展到技术创新全过程,实现生产、营销职能的内部化,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如北大方正。三是科研机构以各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直接成为企业或集团的技术发展中心。如上海汽车拖拉机研究所进入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成为上海汽车工业技术中心。在这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稳住一头”与“放开一片”的关系。总的看来,在我国科技力量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各企业都使R&D 内部化并不是最佳出路。应结合我国的现实,鼓励创新主体方式的多样化,在加强大中型企业自主型开发的同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开发。 2.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巨大影响作用。我国原有企业制度的主要弊端就是产权虚置。改变这种情况,就是构建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技术创新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股东能自主决定企业的董事长,进而决定企业的经理。企业负责人不再是以政治标准选拔,而是对股东权益负责的企业家。企业家将会权衡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从事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技术创新。其次,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后,企业家能够从创新中获得经济回报,以调动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其三,国家关心的应是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股份化以后,国家将可能成为企业的最大股东。因为股权既具有财产属性,又具有资本属性,作为最大股东不应象小股东那样关心企业即期利润,而应更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注重技术创新的发展。 3.市场制度创新 市场和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在于市场和竞争机制尚不完善。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和竞争激励机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分离政府的两种职能,落实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摆脱对政府的过份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破产机制、促进国有股上市流通、完善各种产权交易市场等手段,增强市场对企业的监管功能,以使企业面向市场竞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的完善还要形成一种“企业家市场选择机制”。企业家是企业资产的经营者,是创新的组织者,是否形成企业家市场选择机制,决定着经济中创新流量的大小。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改变过去那种企业负责人行政选择和淘汰制度,对产生企业家市场选择机制产生了巨大需求。目前,形成企业家的市场评价、选择和淘汰机制的设想可以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建立“职业企业家库”,由企业按需求聘请或淘汰来实现,并通过股份制来强化对企业家的经营监督。 三、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技术人才方面 技术人才短缺是导致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的重要因素。解决我国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矛盾,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在企业现有技术能力基础上,有条件地以各种形式,吸收R&D机构进入企业,增强企业R&D力量。其次,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企业科技力量较为薄弱,让所有的R&D机构一瞬间演变或进入企业是不现实的。 为合理配置科技力量,应鼓励产学研的结合。再次,注重员工素质培训,加强R&D管理。 我国目前所处的环境类似于日本经济全面急剧上升的年代里日本企业所处的环境。当时,日本企业出现了所谓“中心研究所热潮”,短期内建造出很好的建筑物和研究设备。然而常见的情况是研究投资逐年增加, 而以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收益却在不断下降。 问题出现在R&D管理上,这应当给我们以警示。最后, 我国处在一个技术引进再创新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在技术引进的同时,依靠现有的R&D 力量,通过技术学习,提高技术能力。图2所示的学习、 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的关系可能会给我们较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