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战略研究前沿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德锋(1976-),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广东 广州 510632;杨建华(1953-),男,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632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日益严峻的自然环境保护形势使得环境问题已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环境战略的形成与影响,本文从环境战略的内容、分类、企业选择不同环境战略的驱动力以及环境战略的组织影响四个方面来探讨企业的环境战略问题,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0 年 02 期

字号:

      全球变暖、环境污染、可再生资源(如水、生物、土地)的过度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破坏性利用等都表明环境问题堪忧。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此次大会揭开了人类关注环境问题的序幕。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正在进行着一场关于“企业变绿是否得到回报”的辩论。这场辩论源于Clarke等(1994)以及Walley和Whitehead(1994)对Porter(1991)的《美国的绿色战略》(America’s Green Strategy)一文的质疑和批判;后续又有学者对“绿色战略”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①。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及相关争论引起了学术界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激发了学术界探讨环境问题的热情。

      环境问题影响社会和企业的方方面面,学者们通常从经济学、伦理学、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公共政策、组织行为、运营管理等多个视角来研究环境问题。[1]其中,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主要探讨企业选择不同环境战略的驱动力、环境管理对企业的组织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影响等。而前瞻型环境战略的形成以及环境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则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环境战略的形成以及环境管理对企业内部的影响,本文首先重点梳理了环境战略的内容和分类、企业选择不同环境战略的驱动力以及环境战略的组织影响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在剖析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战略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并推动我国情境下的环境战略研究。

      一、环境战略的内容

      虽然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都强调企业必须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但是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明显不够。Shrivastava(1994)和Hart(1995)都认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只把环境视为一个狭隘的概念,仅仅强调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而忽略了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并没有被看作企业外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企业的商业活动必然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遗漏自然环境使得企业创建的竞争优势缺乏持久性(Hart,1995)。

      对于如何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重视产业结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作用。波特(1980和1985)在继承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优势的定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在产业中找到一个有利的定位。后来,学者们逐渐把目光从环境因素(产业与市场)转向组织内部(Barney,1991)。资源基础论的资源学派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资源(Barney,1991;Amit和Schoemaker,1993;Peteraf,1993),而能力学派则认为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能力(Teece、Pisano和Shuen,1997)。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能够创建竞争优势。但在人类面临诸多自然环境问题考验的现实情况下,资源基础论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该理论忽视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自然环境。Hart(1995)主张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资源基础论要想成为创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框架,就必须吸收有关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限制的内容。据此,他提出在外部竞争环境和利益相关者都对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非常关注的情况下,需要将战略性环境管理纳入资源基础论,并构建了自然资源基础论。[2]随后,学者如Russo和Fouts(1997)、Sharma和Vredenburg(1998)又进一步拓展了Hart(1995)的理论,促使环境战略成为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研究问题。在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学者们纷纷强调需要将环境问题和企业的环境反应纳入战略管理,企业需要考虑环境战略(Jennings和Zandberger,1995)。

      环境战略是企业旨在减弱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围绕自然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企业战略。Sharma(2000)则对环境战略进行了更加宽泛的定义。他认为环境战略是企业管理商业与自然环境界面的模式,是企业为减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遵守环境规制以及自愿采取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一系列行动结果。[3]

      在具体的执行层面上,Sharma和Vredenburg(1998)认为,环境战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职能部门战略,环境管理并不是污染处理技术的安装与使用,应该把环境战略放在整体战略高度上。[4]环境管理应该贯彻到企业的每一项活动中,包括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管理、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分销、能源使用、产品使用以及废弃品的回收利用等整个过程,贯彻到产品“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5,6]现实中,一些企业也采取了系统管理方式,例如针对环境政策的制定、计划、执行与评估而开发出来的环境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在2003年,美国已经有3 553家工厂采用了环境管理系统(Darnall和Edwards,2006)。

      根据管理环节和侧重点的不同,环境战略管理具有不同的内容,其中Hart(1995)的观点最具代表性。Hart提出了环境战略管理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污染防治、产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2]污染防治是通过原料替换、循环利用或技术创新来降低污染排放量,污染防治的根本目标是最小化地减少排放物。污染防治策略既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也最小化地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如果采取事后控制(即通过污染控制设备对污染物进行掩埋、处理和销毁等),则需要为污染控制设备进行大量投资,也没能对原材料进行很好的利用。产品管理是将环境保护理念整合到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为使得产品在生命循环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而引导选择原材料和产品设计。对产品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估称为“生命周期分析”,贯穿于产品诞生到产品消失的整个过程,即“从摇篮到坟墓”。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包括三方面:一是最低限度地使用非再生原料;二是避免使用有毒物质;三是使用再生原料。而可持续发展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都需要执行积极的环境管理,无论是在环境规制严格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环境规制较为宽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都要承担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跨国公司尤其需要执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承担起与其支配资源相匹配的社会责任,必要时甚至需要重组、剥离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业务。[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