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难以指导实践、难以解决实践问题,尤其严重的是,管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者陷入了“客户迷失”的尴尬处境,对实践“插不上嘴”,只能“自娱自乐”、“做练习”式地做研究。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属于明显的脱节。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外因是学术评价与考核激励指标的误导,内因是管理学的应用链偏长,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脱离则是内外复合型原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留下了更为严重的隐患。要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必须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不再片面强调刊物等级指标,建立以“引用者、读者、使用者”为核心,按照研究者类别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 1 文献综述 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或管理学术界与实务界脱节)的问题并不只是中国存在。美国的管理理论最发达,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也相当严重。 美国顶级管理学期刊《管理学会杂志》(AMJ)和《管理科学季刊》(ASQ)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7年发表专辑对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隔阂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多数论文批评管理学研究过分追求方法的严密性,忽视了管理学研究的实用性,即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1]。 BENNIS等[2]指出,美国商学院对“科学性”过于注重,导致学生受训的分析技能与面临的复杂管理任务之间严重脱节,商学院不能传授有用的技能,不能为企业培养领导人。GHOSHAL[3]指出,坏的管理理论正在毁坏好的管理,管理理论强化了人们谴责的管理实践。即使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倾力与实践结合的MBA教育,也存在与实践脱节问题。PFEFFER等[4]指出,MBA所学知识及成绩分数与职业成功没有多大的相关性。明茨伯格[5]批评MBA教育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有的学者把脱离实践的学术研究与过分宽敞的房子、过于耗油的汽车并称为美国综合国力难以支撑的三大浪费[6]。如果与日本相比,美国的这三大浪费更为突出。 中国管理学界在引进美国学术标准的同时,也引进了美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在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相距很远的背景下,中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刘源张[7]提出,管理学的成果要得到社会、国家的承认和使用,不外乎两者:①提出能够影响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观点和行为的管理思想;②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能够通过标准化成为企业、社会和国家遵循的工作程序、模式和规范。遗憾的是,管理学没有走这2条实践检验的道路,而是走上了“论文主义”。郭重庆[8]更为直接地指出,中国管理学界对管理实践插不上嘴,陷入了“自娱自乐的尴尬处境”。李京文等[9]批评了“照搬西方”和“自说自话”2种不同的脱节倾向,“中国管理学研究中存在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但凡开始实证性研究就全然不顾社会制度、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照搬西方的管理学体系和方法;而一旦开始理论研究,又摒弃西方管理学的成熟范式,重起炉灶,自说自话。” 实务界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感受更深,通常对管理理论的态度是敬而远之①。有的企业家指出,主流经济学家经常误判经济形势②,企业的决策应该与主流经济学家的说法反其道而行,并建议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10]。 在学术界与实务界对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批评的同时,也有学者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张玉利[11]认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本质上是由管理实践层面的水平差异决定的:管理理论一方面表现为先进理论与落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滞后于先进的管理实践。 2 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界定依据 2.1 根据理论的来源与用途界定 管理理论与实践是否脱节首先可从来源和用途界定。理论的来源分为源于问题、源于文献和源于兴趣3种,理论的用途分为纯揭示规律、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和满足好奇4种。
如图1所示,综合理论的来源和用途,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情节的轻重,将其划为3类: A类:理论来源于文献、理论来源于兴趣、理论用于满足好奇,这3种情况属于毫无争议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韩巍[12]指出,管理学研究必须以揭示管理实践真相为起点,但太多的管理研究从起点就选错了方向,从结果来说,还不如记者报道有助于人们认识管理实践中的关系结构和运营机理。 B类: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为目标,或者研究者自称可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理论,这需要用实践来检验,如果实践检验后理论有效,不属于脱节,反之,则属于脱节。 C类:纯揭示规律的理论,即“纯理论”,表面上看属于脱节,实际上不属于脱节。这类理论长远来说也要用实践来检验是否正确,但在理论提出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可能无法界定是否有用。例如,费马小定理和欧拉定理提出后相当长时间内没有用处,后来用于非对称加密和网络签名。 A类理论属于脱节是没有争议的,但A类理论是否应该受到批评呢?这属于价值判断,取决于立场和利益。如果研究的出资者要求研究者理论与实践结合(如决策咨询类课题),那么就属于不可接受的脱节,应该受到批评;如果研究经费是自有资金,那么对研究者及其理论都不应批评;如果研究经费来自公共财政,那么,纳税人或评论者可以对其进行批评。 事实上,有些研究者拿着纳税人的资助经费,做的却是源于文献的研究(或文献导向的研究),甚至文献引证和综述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出了论文的主体部分,达到喧宾夺主的程度。这些喧宾夺主型研究如果得出了有用的理论,也应该肯定,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往往没有应用价值。如果这些喧宾夺主型研究的经费是研究者自有经费,也无可厚非,但这些论文一般都写着国家或省市的某某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