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组织裂变研究的知识结构与发展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作 者:
程丽 

作者简介:
程丽(通讯作者)(1992- ),女,湖北荆州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和企业战略管理(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科技进步与对策

内容提要:

组织裂变日益成为学术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探寻了组织裂变研究文献特征、核心议题和研究热点。采用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发现国外组织裂变研究主题包括学术型裂变和公司型裂变两大板块,囊括学术型裂变的技术转化过程、产业环境对学术型裂变过程的影响、大学对学术型裂变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公司型裂变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公司型裂变的剥离策略以及母体企业对公司型裂变新创企业的“双刃剑”效应等六大热点。最后在知识图谱分析基础上,提出关注创业型裂变现象、进一步挖掘组织裂变内在机理等研究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DOI:10.6049/kjjbydc.201903012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倡导,组织裂变现象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逐渐受到各界关注。组织裂变是创建新企业的一种特殊方式[1],是从现有组织(母体企业或母公司)中形成新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的过程[2]。组织裂变是员工寻求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3],是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手段[4],对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5]。因此,组织裂变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重点话题。

       组织裂变发生情境具有多样性,可能起源于现有企业战略变革、投资机会识别,也有可能起源于员工对于管理自主性和个人财富的追求等[2],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裂变,但不同类型组织裂变的结果都是生成裂变新创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由于来源于母体企业,与母体企业之间或多或少保持着联系,而这种联系赋予了裂变新创企业显著的遗传属性,这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新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而言,由于裂变新创企业来源于母体企业或是由母体企业离职员工创建,因此组织裂变便成为母体企业资源转移到裂变新创企业的重要媒介[6],而这种资源转移为裂变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初始禀赋。但与此同时,与母体企业的特殊关系也可能导致裂变新创企业缺乏自主独立性,过度依赖母公司,成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么,这种“脐带”关系是否应该剪断?以往研究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另外,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看,组织裂变可能导致裂变新创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优势丧失,但有助于裂变新创企业降低官僚成本并获得更大的管理自主权[7]。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国外现有研究对组织裂变中的复杂关系进行了一定阐释,但组织裂变研究依然处于探索性分析的初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挖掘。不仅如此,现有的组织裂变研究由于出发点不同,其文献研究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特征,降低了文献互通及理论对话的可能性,进而限制了组织裂变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的延伸,阻碍了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科学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中有关组织裂变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与解读,梳理并分析国外组织裂变研究文献特征,识别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议题和研究热点,勾勒出国外组织裂变研究成果全景,以提升对新兴创业形式的认识并为组织裂变的中国实践提供参考和导引。

       1 组织裂变定义与类别

       1.1 组织裂变概念与特征

       裂变(spin off/spin out)是一种进入市场的重要方式,通常是指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形成新事物的过程或现象。在管理学领域,组织裂变意味着从现有组织(母体企业或母公司)中形成或诞生新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的过程[2],其中,现有组织是指企业、大学或研究中心。组织裂变具有显著的遗传属性,它是裂变新创企业区别于一般新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裂变新创企业来源于母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或现有企业),其与母体企业之间会保留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会成为裂变新创企业和母体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或知识转移的一个通道。另外,这种资源转移通道的存在也为裂变新创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禀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裂变新创企业克服资源供给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新进入缺陷[8]。以往研究也表明,裂变新创企业可以从母公司资源或知识中获益,会比一般新创企业存活更长时间[9-10],并且有着更好的绩效表现[1,11]。

       1.2 组织裂变分类

       根据裂变来源主体的不同,可将组织裂变划分为学术型裂变(academic/university spin-off)、公司型裂变(corporate spin-off/spin-out)和创业型裂变(entrepreneurial spin-off),这是目前组织裂变研究领域的主流分类方式。其中,学术型裂变是指研究者离开所在大学或研究单位,创立新企业,从而实现技术转化等目的的过程[12-13];创业型裂变是指员工个体为了寻求自我实现,从而离开所在企业,创立新企业的过程[14];公司型裂变属于资产剥离的一种方式[15],是指母公司出于战略变革等目的,将一部分业务单元剥离出去,形成独立的主体(裂变新创企业)并进行运营的过程[16-17]。

       通过对3种组织裂变类型的比较发现,学术型裂变、公司型裂变和创业型裂变中转移的核心元素都是人、技术或知识,并且结果都是生成裂变新创企业,但在裂变动机、裂变发起者、裂变过程参与主体以及裂变新创企业隶属主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学术型裂变通常由研究机构或大学发起,其动机是将技术转化为具有一定商业价值的产品[18-21];公司型裂变一般由母公司发起,其动机主要是提高业务集中度[22]、降低多元化业务之间的协调成本如规模不经济[23]、降低公司价值评估时的市场不透明性并创造投资机会[4,24]、改善税收状况等[7];创业型裂变一般由母公司离职员工发起,其主要发生于员工与母公司存在冲突的情境下,或者是员工为了获取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个人财富等[2]。学术型裂变涉及的参与主体包括将技术转移出去的研究机构或大学、技术开发者、新企业创始人以及投资人;公司型裂变的参与主体包括母体企业(现有公司)与裂变新创企业;创业型裂变的参与主体包括母公司、裂变新创企业创始人(离开母公司出去创业的员工)、同事以及投资人。另外,从裂变新创企业的隶属关系看,由学术型裂变和创业型裂变形成的新企业均隶属于其创始人,而由公司型裂变形成的新企业则隶属于母体企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