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敏捷性研究起源 Sherehiy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企业如何应对日益动态、复杂化的经营环境是产业界和学术领域近几十年一直关注的命题,学者们对此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网络化、再造工程、模块化组织、虚拟企业、高绩效组织、员工授权、柔性制造、JIT等),在各种解决方案中,“适应性组织”、“柔性组织”和“敏捷性组织”是最主要和最受欢迎的概念。对于这3个术语,理论界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界定方法,有的学者对它们加以严格的区分,而另一些学者则等同地使用这些概念。但总体而言,这3个概念都是指组织拥有对环境变化做出调整和反应的能力。 在20世纪60~70年代,关于组织如何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研究多使用“适应性”这个术语,主要研究组织的形式和结构受到适应能力的影响(Burns & Stalker,1961;Hage & Aiken,1969;Hage & Dewar,1973)。20世纪8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了组织柔性,Volberda(1996)以及De Toni & Tonchia(1998)对组织柔性的综述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柔性组织的定义都侧重于变化反应和适应能力。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敏捷性成为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新解决方案。敏捷性的提出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生产的高质量产品大量推向美国市场,对美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和市场竞争加剧使美国企业不仅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还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里海大学的雅柯卡研究所在国防部资助下,发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首次提出敏捷制造概念。1992年,美国政府将敏捷制造模式作为21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自此,敏捷性相关研究逐渐兴起。敏捷性研究主要侧重于概念描述和敏捷制造技术方面,之后,学者们开始完善并拓展敏捷性概念,并进行研究框架设计和量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其逐渐变成可操作化的概念并对之进行实证检验。 二、组织敏捷性的概念 雅柯卡研究中心认为,敏捷制造是指拥有多种能力的制造系统,它能够满足市场上快速变化的需求。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就敏捷性的定义达成一致,敏捷性的主要定义如表1所示。
关于敏捷性的定义,大致可划分成广义观和狭义观两大类。根据广义观,敏捷性是与并行工程制造、CIM、TQM、资源需求计划(MRPII)、JIT和员工授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广义观不同,狭义观主要侧重于快速适应能力方面,然而,它不单单是指反应的速度(Sanchez & Nagi,2001;Tsourveloudis & Valavanis,2002),而是指对意外的、不可预见的变化迅速并且前瞻性地进行企业要素调整。狭义观认为,大多数当前应用的操作方法都没有针对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动态环境做出很好的调整,因此,这些方法不能够纳入敏捷性的概念。与其他方法相比,并行制造注重于资源的生产性运用所涉及的操作技术,而敏捷性则是指一种整合战略;柔性制造是被动型的适应,而敏捷制造是前瞻性的适应;精益主要反映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而敏捷性则主要反映企业驾驭不可预测变化的能力。精益主要针对生产性资源、着眼于操作性技术的改进,而敏捷性着眼于战略,反映企业驾驭变化从而赢得敏捷竞争的能力;柔性指可变性,但没有反映出这种可变性的变化速度,敏捷性则主要反映可变性的迅速转变性;适应性侧重于企业适应能力的构建,力图建立一种具有适应性的“意识—反应”组织,敏捷性则侧重于企业敏捷竞争能力的构建。 三、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 根据组织敏捷性的不同定义,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组织敏捷性的分析框架。Goldman等(1995)提出了获取敏捷性竞争能力的4个战略维度:(1)充实顾客;(2)合作以提高竞争优势;(3)组织起来以掌控变革;(4)杠杆化地利用人员和信息的影响。Yusuf等(1999)提出了敏捷性的竞争基础:速度、柔性、创新、前瞻性、质量和盈利性。他们认为,这些竞争基础是敏捷制造在协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这个框架中,他们区分了与企业不同层面相关的敏捷性:要素敏捷性是指个体资源层面(人员、机器和管理);微观敏捷性是指企业层面,而宏观敏捷性是针对企业间层面。这个框架包括敏捷制造的4个核心概念:核心竞争力管理、虚拟企业形式、重构能力和知识驱动型企业。Sharifi等(2001)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和明确的分析框架。他们提出了敏捷制造的4个方面:(1)敏捷性的驱动力;(2)战略性能力;(3)敏捷性的供应源;(4)敏捷性能力。这个概念性模型描述了4个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Sambamurthy等人(2003)基于动态能力观提出了组织敏捷性的一个分析框架,他们认为,组织敏捷性这个概念有3个重要的维度:客户敏捷性、合作伙伴敏捷性和运营敏捷性。客户敏捷性是与客户合作来共同开发探索创新机会和竞争行动机会的能力。合作伙伴敏捷性是指企业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和合资企业等形式来利用供应商、分销商、签约制造商以及物流提供商的资产、知识和竞争力的能力。合作伙伴敏捷性是企业可以构建战略性、延伸性或者虚拟性的伙伴关系网络,从而探索创新和竞争行动的机会的能力。运营敏捷性反映了企业在探索创新机会和竞争行动机会时,其业务流程在获得速度、准确性和成本经济方面的能力。Jackson和Johansson(2003)认为,敏捷性是建立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之上,这些能力存在于制造、产品和市场等3个方面。他们将敏捷性能力划分成4个主要维度:(1)与产品相关的变化能力;(2)运作经营中的变化能力;(3)内外部合作;(4)人员、知识和创造力。Overby等人(2005)从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个分析企业敏捷性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支持企业敏捷性的潜在能力。他们进而揭示了信息技术和数字期权对于敏捷性的驱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