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立独立董事的动机与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研究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清泉,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当代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本课题采用理论、实证、问卷和实地调查,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制度背景下的“超强控制”、“超弱控制”、大股东异化、中小股东边缘化现象;独立董事任职的动机、最担心的风险、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与前提、薪酬待遇、辞职原因等。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中的租金较高,具有设租效应、花瓶效应、决策效应、风险回避效应、寻租效应和动机冲突效应;知识型花瓶式有威慑作用的独立董事是达成各方利益平衡的现实定位;独立董事对透明信息的感知力强,导致报酬与风险的有效性;辞职的关键与独立董事感知到的风险相关,与报酬无显著关系;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股东资金占用、担保和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作用不显著。依据这些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9 年 03 期

字号: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征与定位的理论研究

      (一)租金是连接政府、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关系的纽带

      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形成过程,他们在过去经历不同环境时的寻租行为看,相比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有各种机会和途径得到政府设立的各种租金[1][2],并不断地锻炼出他们与政府讨价还价、争取自己最大利益的能力;在上市的过程中,同样,由于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紧密联系,又使得他们不仅有动机,也有能力争取到政府拥有的配额和指标。大股东的这些寻租行为和与政府的强关联性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上市后获取更多更大租金的能力,使公司治理困难重重,导致独立董事加入公司高层(董事会)进行治理,这是我国公司治理对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的必然要求。

      具体地说,①相对西方国家,我国的大股东一直受到政府的扶持,其治理问题更为严重,对董事会独立性的要求更高,这就更需要独立董事制度来改善这种状况,而不是因为独立董事制度存在某些问题就怀疑,甚至否定实施这样的制度。②在我国特殊的产权结构下,很难找到或借助其他的力量或群体能直接进入董事会,来参与公司的高层治理,这就使政府不仅有权力,也有责任和义务以各种方式继续长期地参与公司的高层治理,结果导致公司治理效率很难得到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相对独立和较高认知能力的人士——独立董事来担负起这个责任了,这是我国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历史选择,也是增强董事会独立性,改善公司高层治理的重要力量。③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将形成一系列的现象,包括“超强控制”、“超弱控制”、大股东异化、中小股东的边缘化等,而且这些现象即使在股权分置完成并彻底实现全流通后,也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可以普遍观察到的现象。事实上,国外也有相似的现象。比如,即使对西方发达国家,他们不存在像中国这样的国有股或国有“一股独大”的问题,但大股东问题依然是公司治理研究的最重要问题[3],特别是大股东超强控制下的渠道挖掘对中小股东利益所造成的侵害[4]。

      (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征

      独立董事加入公司的高层治理后,形成了新的和更为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对这些复杂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

      ①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代理成本是实现代理价值付出的代价,是实施任何制度都需要承担的成本,独立董事制度也不例外。②公司治理需要多重治理机制[5]配合使用,因而独立董事制度在不对称信息下只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不可能解决公司的所有监督问题,这是因为公司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独立董事制度只是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只能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③寻求高租金是“经济人”的本能,因而只要信息不透明,认知能力越高的人士,其寻求高租金的能力越强。④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远不是在完全透明的市场中来实施的,比如,独立董事的选聘与复杂的人际关系等会导致许多“灰色区域”,不透明度大,租金高[6],由此导致独立董事制度是一项高租金的制度。这意味着即使是独立董事有丰厚的主业收入,也需要报酬的激励,否则,这项制度将失去功效。⑤由于独立董事制度具有高租金的特征,这就需要提高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租金的有效性,其中如何提高独立董事制度自身的信息透明度是提高其租金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行为动机的理论假设

      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主体——监管机构、上市公司高层管理层和独立董事,他们都具有声誉[7][8]和高认知能力的特征,需要有更高报酬或效用(租金)①才能激发出他们参与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与建设的动机。这说明租金是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和独立董事在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中行为动机的重要驱动器和纽带,所产生的不同行为动机、利益冲突和角色定位的逻辑框架与理论假设,如图1所示:

      ①监管机构强制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促成了独立董事市场供需关系的形成和独立董事报酬价格的上涨,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达成监管机构效用的提高[9][10][11],具有设租效应(假设1)。

      ②上市公司聘请独立董事的潜在动机是为了获取应对商业困境的决策需要,需要更多的咨询和建议[12][13]、更多的不同决策模式[14][15],具有决策效应(假设2)。

      ③上市公司利用独立董事向资本市场发出公司具有价值的信号,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具有花瓶效应(假设3)。

      ④独立董事虽然拥有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但“经济人“特征依然是独立董事任职的重要动机[16],风险回避是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重要行为准则[17],因而,具有风险回避效应(假设4)。

      ⑤独立董事选聘和实施过程的独立性不强,透明度不高,导致了独立董事制度中的寻租效应(假设5)。

      ⑥国内外对独立董事作用的研究得到了许多不一致,甚至是完全冲突的结论[18][19],这表明在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中各利益方的动机存在着差异,导致了利益冲突。尽管如此,在租金的驱动和纽带下,最终还是达成了各方利益的平衡,成功地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形成了动机冲突的平衡效应(假设6)。

      ⑦由于上市公司为该制度的实施承担了相应的成本,在达成各方利益的相互作用和平衡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导致独立董事的现实定位是知识型、花瓶式、有威慑作用的独立董事。

      二、影响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的内外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

      (一)设立独立董事效果的问卷调查

      针对我国设立和实施独立董事制度中的种种问题[20],在大量文献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从另一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也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提供相关事实和背景。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独立董事设立的效果、独立董事最担心的风险、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有效条件、独立董事的薪酬待遇、影响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和导致独立董事辞职的重要原因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