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陵工业股份公司(集团)(简称嘉陵),是一家国家控股74%的国有企业。70年代以来,嘉陵一直以高速度、高效益地持续发展,其发展历程被称作“嘉陵之路”,并受到各方面关注。在兵器工业总公司的支持下,带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国务院发展中心组织专题调查组赴嘉陵作了调查。嘉陵的情况表明:只要路子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够成功发展,能够少投入、多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嘉陵的成功发展及其主要原因和作法 嘉陵原只是一家生产单一军品、工艺比较简单的兵工厂。1978年以后,根据党中央“军转民”的方针,嘉陵依市场需求开始转产摩托车。今天的嘉陵已成为我国摩托车业产量、收入最大的企业,被誉为“中国摩托车之王”,产量已居世界摩托车业第4位, 同时是我国经济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 嘉陵的成功发展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主要靠自我积累发展。70年代末至今,嘉陵技改投资5亿多元,其中上级投资约3000多万元,股东出资5200万元,专项贷款约3000多万元,其余的投资靠企业自筹。二是高速度、高效率、高效益的持续发展。1980年至1994 年:摩托车产量增长300多倍,达到年产量85.5万辆, 品种从一个发展到五个系列十多个;销售收入从1341万元上升到35亿元;固定资产原值7.2 亿元,增长11倍,净资产达到10亿元,是1980年的20倍;累计上缴利润2.5 亿元、利税18.8亿元;分别约是国家对嘉陵摩托车全部投资的8倍和60倍,同时国家还握有嘉陵的74%的股权。 嘉陵为何能以较少的投入,保持高速度、高效率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看法是,嘉陵之所以能成功发展,有外因,也有内因,但外因是条件,只是提供了机会,而内因是根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和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变化,中国摩托车产业迅速崛起,15年产量增长300倍,为嘉陵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军转民”的方针,提供了嘉陵发展摩托车的基本条件;三是经济体制改革,使嘉陵等国有企业有了竞争发展的动力和可能。 但嘉陵成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是嘉陵有一个好班子,走了一条面向市场、创新发展的路子。从1978年至今,从一把手的角度看,嘉陵只换了两任班子。两位一把手都是优秀的企业家。两任领导班子抓住“军转民”和摩托车方兴未艾的机遇,选择摩托车为发展方向,走规模发展之路,实现了企业的量和质的飞跃。 我们认为,嘉陵成功发展的主要作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嘉陵在1978年开始搞“军民结合”时,就总结50年代搞民品的经验,明确必须面向市场求发展。在确定的民品选型的四原则中,产品必须适销对路,必须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是第一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嘉陵开发和生产市场潜力很大的摩托车,并根据我国的消费水平,首先开发适于普通百姓购买的50型摩托车,以后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变化,嘉陵又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70型以上的普通摩托车。嘉陵始终抓住市场,形成从市场扩大到效益增加的良性循环。 2.大批量生产、大规模外协、大范围销售,走规模发展之路。嘉陵在开发、生产摩托车之初就明确要搞规模生产,同时,也明确不搞“全能厂”,而要通过外协配套发展。通过组织“嘉陵牌摩托车经济联合体”(目前协作配套厂为284个),嘉陵很快就将占数量的70%, 成本的60%的零部件扩散出去,自己只搞总装和关键部件。这样的作法使嘉陵很快上了生产能力、形成生产批量(目前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0 万辆)。在我国,摩托车一直不是国家计划产品,嘉陵只有靠自销进入市场。在80年代初嘉陵就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网,逐渐建立起来一个遍布全国30个省市,有1500多个网点的销售、维修、零配件供应和信息“四位一体”的销售网络,同时,嘉陵还与出口商贸公司和国外商家建立了出口代理关系。正是由于大范围销售,使嘉陵一直保持着很高的产销率(1995年上半年产销率高达98%)。嘉陵的作法带来了显著的效益:(1)产品成本相对下降。如主要产品JH70摩托车,1987年到1994年,尽管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170%左右,人均工资上升了474%,可单位成本只上升了23.2%,而产量却上升了4倍。(2)节约投资,缩短时间。嘉陵仅用不到4年的时间,就初步形成10万辆的生产能力, 节约一半的投资和缩短约一半的时间。(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如为嘉陵配套的企业,仅向嘉陵提供的外协件的年产值就达约20亿元。 3.按“高起点”、“挖潜改造”的原则搞好技改投资。“高起点”技改,即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瞄准国际水平,结合技术引进,搞好技术改造。嘉陵按“高起点”技改,“六五”、“七五”、“八五”技改一步一大台阶,通过消化国外样机、引进技术、提高国产化率,重点改造结合填平补齐,使生产的工艺和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技改过程中,嘉陵非常重视运用充分挖掘已有资源潜力、引进关键设备与使用国内设备相结合、优化工艺方案、加强专业化协作等“挖潜改造”的方法,努力降低技改成本。这些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最大范围内节约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