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文献与理论假设 1.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研究维度 现有研究中专于探讨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较为缺乏,大多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在概念上仅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延伸至企业层面。总体上可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划分为两种:基于资源的概念(Nahapiet and Ghoshal,1998;Leenders and Gabbay,1999)和基于能力的概念(边燕杰,丘海雄,2000;陈劲,张方华,2002)。本文采用Nahapiet和Ghoshal(1998)对于企业层面社会资本的定义,“嵌入于且源于个体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可利用的实际和潜在资源”。 为深入展开企业社会资本及其相关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划分。他们所采用的研究维度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从企业内的个人层面出发分解社会资本进行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0;张其仔,2002);二是单从企业内部或外部联系出发划分社会资本(Cooke and Clifton,2002;张方华,2004;石军伟等,2007);三是从企业社会资本自身的特征维度出发进行研究(Nahapiet and Ghoshal,1998;Yli-Renko et a1.,2001;Landry and Amara,2002;王霄,胡军,2005)。我们认为单从前面两种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则缺失了信任这个重要的维度。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一致认为信任是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Leenders and Gabbay,1999;Adler and Kwon,2002)。Nahapiet和Ghoshal(1998)区分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三个特征维度,即结构维度(Structural Dimension)、关系维度(Relational Dimension)和认知维度(Cognitive Dimension)。他们的工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社会资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并在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实证研究中开始得到应用(Tsai and Ghoshal,1998)。因此,本文根据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从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兼顾企业内外部视角(Adler and Kwon,2002),构建理论框架与假设。 2.理论框架与假设 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定性研究普遍认可了企业社会资本对知识创造乃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Chaminade and Roberts,2002;周小虎,陈传明,2004;吴晓波,韦影,杜健,2004)。少数定量研究开始基于知识的获取和利用,分析社会资本对于知识获取、技术创新决策或技术创新水平的作用(Yli-Renko et a1.,2001;Landry and Amara,2002;王霄,胡军,2005)。因此,本文引入吸收能力的视角,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认知和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 (1)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上述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定性研究已间接地公认了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在现有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一些学者从企业社会资本的特征维度出发,提出大型跨国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可通过影响业务部门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从而影响产品创新(Tsai and Ghoshal,1998),新兴技术型企业和关键客户之间的社会资本亦能促进新兴企业从这种关系中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新产品开发(Yli-Renko et al.,2001),中小企业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信任—合作认知与网络、企业人力资本与创新水平正相关(王霄,胡军,2005)。另一些学者基于企业与各种外部实体之间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证实了这些联系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Cooke and Clifton,2002;张方华,2004)。上述研究的视角或单为企业外部或仅为企业内部。仅Tsai和Ghoshal(1998)的研究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三个分析维度出发进行研究。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一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对于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可以得到假设1:企业社会资本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a: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b:企业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假设1c:企业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水平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2)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关于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不少研究已论及,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企业社会资本有助于获取和利用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水平(Anand,2002)。识别、获取、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即吸收能力。下面从企业社会资本各维度出发系统分析企业社会资本与吸收能力的关系。 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指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具体包括网络联系、网络配置形式等等。从企业外部来看,创造知识的企业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常需要通过交换知识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作用,这些知识可能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形式,它能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Daghfous,2004)。企业可能从供应商、联盟伙伴、竞争对手、行业协会等处获得所需的信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联系数目成正比(Butt,1992)。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比其他企业可能获得更多的专利许可(Powell,Koput et a1.,1999)。从企业内部来看,Jansen等在研究组织基础(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对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时,提出与协调能力相关联的组织机制(如跨职能界面等)主要影响部门的潜在吸收能力;与社会化能力相关联的组织机制(如连通性等)主要影响部门的现实吸收能力。据此我们提出假设2:企业社会资本结构维度的水平与吸收能力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