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
汪勇,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严红,武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 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汪勇,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评价的前提,本文分析了已有的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套新的指标体系,解决了固定指标权重和行业适应性差的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处理非线性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研究了指标值的量化处理方法和权重的动态调整,为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字号: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但是,实际上在有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指标来证明本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评判信息化对提高企业效益方面,难以找到一个标准的尺度。若能找到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程度进行科学的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就能科学地评价其效益。

      国内外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企业技术的,对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企业不仅担心信息化项目是否能够从技术上实现,而且关心该项目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往往效益的驱动直接影响或推动信息化项目能否实施。国际有关研究机构提出了众多的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如ROC的信息社会指数、欧盟的电子欧洲指标体系、APEC的电子商务评估指南等[1]。 我国信息产业部已研究并发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以指导和衡量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科学方法,客观评价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20世纪70年代国外就开始使用投资回收期法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苏联于1977年颁布了经济效益计算原则的规定,决定以年利润增收额、投资效益系数(或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作为评价依据。但由于传统的净现值法无法对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而产生的各种发展机会的价值进行评价,因此容易低估项目本身的价值[2]。为了纠正这一偏差,国内学者郭东强和王志江在研究中结合期权定价理论,对传统的净现值评价方法作了大胆的修正,并参考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创立的模型进行测算。尽管修正后的净现值法在实用性上提高了一步,可以体现投资项目所含发展机会的价值,但是它与投资回收期法一样,都还只停留在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上,回避了难以定量计算但对企业的发展又非常重要的间接经济效益。国外对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一直很重视,目前已有一些评价的方法,如平衡记分法等[3]。美国贝台尔博士依据信息系统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作用大小来评价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他通过对信息系统及其子系统在整个企业或职能部门中的有效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并将其量化后经公式计算,最终得出评价结果。这是一种以效益为目标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指导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张玲玲等学者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特点,提出了集成式智能化信息系统建设评价决策支持系统[4],并对各个功能及结构进行了描述,但还只是处于概念阶段,并没有对其评价系统中的技术部分作深入的说明。

      为了制订一个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1993年,我国就把“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来,前期主要作为课题来进行研究,包括国家经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都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真正纳入到政府职能范围进行研究,是在信息产业部成立以后,由国家经贸委直接组织研究,共搜集了各个部委、各省市、各地方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共48套指标体系。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我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以全面评估我国境内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该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该体系指标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效能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的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对企业信息化的实效作出定量分析。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但是,该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三个问题:①投入越多,包括资金、人力等投入,最后的得分就越高;②由于各项指标对权重的影响不同,对信息化效益的贡献率也不同,因此,采取固定权重的做法显然不合理;③虽然标杆值法考虑到指标值的行业特点,但指标体系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评价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设计原则

      在进行信息化效益评价之前,必须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要遵循三个原则:①系统性原则。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立指标体系时,要把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选择的指标应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现实状况,保证测度结果能够反映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情况。②可操作性原则。构成指标体系的指标应该能够简化并反映复杂现象的信息,指标不仅有相对明确的含义,比较准确地描述所要表达的内容,而且容易取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具有统计的可操作性。③动态原则。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在数量上要根据行业的动态而改变,并且在影响权重上也要动态调整。

      (二)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信息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涉及到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要想逐一地全面地去寻找每一个指标,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当然,把每一个产生效益的环节都认为是企业信息化作用的结果,也会使最终的指标偏离评价目的,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不准确[5]。在分析经济效益时,其表现的方式也有差异, 有些指标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就已显现,如人员下降,采购成本减少,而有一些指标需要一定的统计及观察时间,如员工素质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进步等。合理确定灵敏的指标及其考察期限,有助于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