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城市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摆在突出位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①。在此之前,上海市委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也提出了“科教兴市”主战略,要求用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项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远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也就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程度和先进技术成果、产品在全社会的应用程度。所以“建议”明确提出:我国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②。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创新无可替代。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而我国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中,恰恰是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国家研究所、大学和企业之间长期处于互不联系的“两张皮”状态,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出现基础研究在一些领域已接近发达国家前沿水平,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却很不尽如人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极低的现象。“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作为我国创新体制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瓶颈,把自主创新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医药行业是对研发要求较高的领域。一个新药的开发,必须经过实验室合成结构研究及小批量试制的“上游开发”和中试车间放量试制、生产车间规模化制造及市场推广的“下游开发”。我国很少有像国外大公司那样从基础研究到药品生产全能型的制药企业,上游开发和下游开发由于体制上的割裂,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以至并不落后的合成技术真正转化为产业化的合成新药的比例不高。自主开发能力不强,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是上海制药行业产研合作模式的率先尝试者。这是一家有着47年化学原料药生产和近15年制剂生产历史的老企业。10年前这家由国企改制、与境外中资企业“合资”的国有控股企业与中国上海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组建了上海市第一例资源互补型的产研合作机制——“上海三维药物研究中心”,开始在艰难的磨合中认识并体验企业与国家研究所合作,实践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的宿愿。双方10年的合作历经磨难,但这一经历对今天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对更多向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尤其是医药行业的成果转化是一份难得的可以分享的社会财富。 一、产研结合的动力源 促使企业与研究所合作组建“研究中心”,是环境与主体互为前提的结果。其中微观主体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影响和改变环境的能动因素: (1)经济转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对企业和研究所而言是生存环境的重大改变,它带来了竞争的动力和压力。动力是利益激励,无论企业还是研究所,都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效益和荣誉,以展现自身的价值;压力是落后甚至淘汰的危机,系统内部的佼佼者,都渴望争人之先、不甘落人之后。大环境之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三维制药从增进企业效益的角度,产生了生产领域由原料药向制剂拓展、产品结构由新药代替普药转型的“开发需求”;作为科研主体的有机所也不甘愿在高楼深院,向往由开发有机物“延伸开发”能直接为市场所接受的药物,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 (2)微观改制。经济地位主体化,是我国体制转型的必然要求。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拓展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以求成为市场功能健全的独立的经营主体;科研院所的改革也推动着它由事业管理型向企业管理型转变,力争成为知识产品的创造主体;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技术开发进而向产品开发渗透,发挥科研为经济服务、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功能。三维制药和有机所当时在各自的系统中都是改革的积极响应者和探索者。 (3)战略定位。三维制药是上海国有企业中较早提出外向型发展战略并付诸实践的企业。这个过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实施的两个战略步骤:一是积极尝试“借船出海”、主动参与国际贸易、扩大出口创汇;二是通过与国际一流制药大公司的合作与合资,亲身感受了跨国公司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这种“国际化”的体验,奠定了企业上下开放型思维与合作双赢的理念,为日后的产研合作打下了认识(观念)上的基础。三维制药时任总经理敏锐地意识到,创新开发是支撑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知识增值”,是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之路。有机所是我国科研国家队中较早进入应用技术开发领域且成绩卓著的科研单位,是世界共认的胰岛素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人工合成青蒿素项目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这些研发成果曾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对人类医学的重要贡献。时任研究所所长同样将与企业合作走向市场确定为新时期科研机构为国家经济发展作贡献的重要战略予以支持。 从体制、机制和战略的角度分析,产研合作的“上海三维药物研究中心”实属我国体制转型阶段的产物,但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能否不等不靠、主动提出并敢于迈出这一步则是因企(所)而异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当家人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今天来看,当初创意跨系统成立“研究中心”的前瞻性依然令人钦佩。虽然10年间企业的老总换了5任,研究所所长也已经三届,每任领导对这一战略的理解不尽相同;更何况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合作双方经历了企业效益由高到低、研究所对外合作方式向由国内向国际开放的震荡,投资“研究中心”在企业内部曾受到争议,企业“研究中心”对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吸引力也曾受到挑战,成长之途可谓充满波折。可喜的是,10年以后,历经磨难的“三维药物研究中心”毕竟还是成长为企业走出逆境、经营逐渐复苏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成为研究所从实验室研究向市场产品跨越的一笔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