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知识理论(Knowledge-based theory)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独特的知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很少有组织能在组织内部创造满足组织发展所有的持续的技术和开发所需要的知识,企业因此必须转向外部来获取知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跨国公司就是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储存库(Child & Markoczy,1993; Hisrich & Szimai,1993; Markoczy,1993),是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且,由于创造知识需要花费高额成本,但复制知识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因此从跨国公司获取知识是我国企业获取知识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企业通过国际合资方式与跨国公司建立了联系,而这种特殊的组织间关系,为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接近、获取跨国公司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国际合资关系是我国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研究我国企业通过国际合资关系获取知识的机制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本文作为这方面工作的一个尝试,试图按照以下的思路进行研究:(1)根据国际合资关系中企业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构建我国企业知识获取的模型,并提出这个模型中影响我国企业知识获取的因素。(2)分析模型中影响我国企业知识获取的重要因素:合资关系界面管理,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推论。(3)选择了上海的一个企业进行了个案研究。(4)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国际合资关系中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模型及影响因素 1、国际合资关系中我国企业知识获取模型 Berdrow和Lane(2003)研究认为在国际合资关系中存在如下的知识流动关系(如图1)。
Berdrow和Lane(2003)把国际合资企业关系中的知识流动分为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收获三个过程。图1中知识转移的途径通常是:B-A、A-B、B-C、A-C;知识转化的过程通常是C-C;知识收获的途径通常是:C-B、C-A。 他们认为这是三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知识流动过程:(1)转移过程:现有知识在合资伙伴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从合资伙伴企业到合资企业的转移;(2)转化过程:合资企业内部独立的知识转化和创造活动;(3)收获过程:转换后的和新创造的知识从合资企业向合资伙伴企业的转移。 本文的研究角度是本土企业,关注本土企业的知识获取,因此针对这个目的对图1进行了简化,就形成了本土企业在国际合资关系中从跨国公司知识获取的模型(如图2)。
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型中,本土企业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知识获取,即通过与跨国公司的直接交流实现:A-B(包括知识转移过程);或者通过合资企业来实现:A-C-B(包括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收获过程)。 Berdrow和Lane(2003)认为在国际合资关系中不同的知识获取途径会影响知识获取的程度,因此本土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也会影响其知识获取的程度。 (1)通过直接交流获取跨国公司的知识。这种知识获取的途径(A-B),只包含知识转移的过程,也就是本土企业直接将跨国公司的知识移植到本土企业。这种移植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技术互换等活动中的观察和模仿实现。从根本上说,这时候知识的转移的方式就是接受跨国公司的做法,把它整合到自己的系统中或者改变自己的资源来模仿它,但此时对这种做法的方式和原因并没有完全理解。依靠模仿能够理解一部分潜在的模糊知识,但在这一过程中转移和获得的主要还是显性知识。而且此时存在的问题还有模糊知识可能没被发现或者被错误理解。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由于只存在简单的模仿行为,当问题出现时,就很难纠正,从而影响知识获取的效率。 但是,这个过程发生了显性知识和模糊知识的转移,如果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支持,这种转移是很有价值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合资关系环境中的学习行为,因为这是实现知识转移的渠道。 (2)通过国际合资关系获取跨国公司的知识。这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包含了知识转移、知识转化和知识收获三个过程。 在转移阶段(A-C),跨国公司将它的知识移植到国际合资企业,与上一种途径不同的是,跨国公司是有意愿地知识共享,它会为国际合资企业提供有形资源和知识转移的机会。转移的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和模糊知识。显性知识的转移可以通过蓝图、规格单、价目表和产品样本等方式来实现,使用这些硬件的人员以及拥有特定知识个人的转移,则会有助实现模糊知识的转移(Killing,1983)。通过国际合资企业与跨国公司初步的相互作用、人员流动和战略结合,会更大程度地实现模糊知识的转移(Inkpen,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