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若干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锦华,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

原文出处:
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重视和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对于把握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党中央提出企业是创新主体的重大意义

      中央关于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决策,明确了建设创新国家的倚重对象,有利于调动经济界的财力、物力资源,使科技发展更加切合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实际需要。考察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强盛,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批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运用和商业化。

      在企业创新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有:通讯领域的通用公司贝尔实验室,汽车领域和发明流水线生产的福特汽车公司,飞机领域的美国波音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化工领域的杜邦和拜耳,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美孚、壳牌公司,计算机领域的IBM、英特尔、微软公司等等。同样的情况,中国的海尔、海信、联想、华为、北大方正、中芯国际等企业,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已经证明,正是这些大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创新和领军作用,开创了工业化的新时代,为他们的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物质文明,推动了人类进步。

      二、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三个主体作用

      胡锦涛强调,企业要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主体作用,是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三项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体现主体作用的关键问题。

      一是要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用心用力,加大力度,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投入是企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必需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条件相结合,才能推进科技创新,取得创新成果。越是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投入越大。鞍钢是前苏联援建的,名义上是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实际上是二战前的美国技术。工艺、设备都比较老旧,冷轧板等重要板材、管材不能生产。近十年来,鞍钢从主要工艺、装备到产品都进行了持续的创新改造,现在面貌一新,与当代世界钢铁工业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已相当接近。鞍钢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有国家的支持,但主要是鞍钢自身的投入。

      美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拥有最具优势的专利技术,得益于美国企业和政府长期、持续地投入。2006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其中直接给企业的预算超过1/3,中国政府的科技拨款90%以上给了科研院所和大学。美国私人企业的研发预算高达2000多亿美元,比政府的预算投入高出四五倍。美国企业的高投入,保证了他们在全球的技术领先地位,维护了美国产品,特别是高技术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优势。2005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1.32%,历史上最高年份是1960年的2.32%,那时我国财政收入只有572亿元。现在全国的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元。为什么财政收入多了,投入比例反而下降呢?这一方面是认识问题,是各级政府对科技研发投入同国家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位置摆得不妥当;另一方面也是体制问题,是投入主体的单一性和拨款渠道的固定化,除了国家投入不足外,多数企业不重视研发投入。据调查,在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373家企业提供了研发数据,他们的投入都小于销售收入的1%, 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一般都达到3%左右。 这种状况完全不符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客观实际,不能适应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需要。

      中央确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主体的地位完全一致的。深化改革,投资领域的多元化,应当突出引入企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把“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到“科技立企”。2005年中央国有企业销售收入66000亿元、实现利润6000亿元,利润约占销售收入的9%,以这样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承担投入主体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要像筹措发展资金那样,多方筹措研发资金,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应当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折旧、直接将研发投入摊入成本,以保证研发工作的实际需要。中央企业都是大企业,是国家的经济骨干,它们的投入必将对全国企业产生广泛而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是扩大内外合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查资料,2004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只有11.9%的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也就是说十个企业中才有一个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已经多年,在企业里只落实到这种程度,实在发人深省。现在企业里普遍存在两个大问题,一个是管理放松,一个是技术放松。前者越来越多地暴露当前的问题,如安全事故,能耗、物耗上升,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后者则将集中表现为对企业的长期影响,如缺乏创新能力,竞争力减弱,应对市场的能力不断下降等,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