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职场边缘化:模型与检验

作者简介:
刘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领导、组织政治、人力资源管理及管理研究方法(北京 100872);王未,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Sauder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政治及职场偏差行为;吴隆增,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领导、组织政治及知识管理(上海 200433);许浚,香港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公民行为、雇佣关系及跨文化管理;李锦堃,香港理工大学管理与营销学系讲席教授,美国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领导、雇佣关系、目标管理及跨文化管理。

原文出处:
南开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初入职场,大学生员工希望被组织接纳而不是被边缘化。本文试图建模表现在如同“政治舞台”的职场中员工努力避免被边缘化的过程。为达到以上研究目标,执行了两项研究:预研究在国务院11个部委机关的公务员群体中收集数据,开发了职场边缘化的测量工具;主研究对16家制造型企业中的343个员工、662个同事及343个直接领导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员工工作绩效、公民行为以及与上司的私人关系(Guanxi)与职场边缘化之间呈负向关联。相对而言,在政治氛围淡漠的企业中,上司关系与职场边缘化之间的负向关联更强。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12 年 05 期

字号:

      引言

      “久处职场的人都知道,办公室政治和现实政治其实没有多大差别。有政治,当然就会有暴力,现实政治中的暴力是以显性形式出现,而办公室政治中的暴力则往往以‘冷暴力’的形式存在”;[1]而且,冷暴力所造成的精神伤害,可能并不比显性暴力小。虽然职场理论上是劳动力自由交易的场所,如果遭遇冷暴力,员工可以一走了之。但事实上,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企业里的员工对职场冷暴力的忍耐力是比较强的,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漠视职场冷暴力的存在。至少,员工遭遇冷暴力,不仅影响工作,也会影响工作以外的生活,例如冷暴力会从工作传导到家庭中。[2]家庭冷暴力的施加者,经常是职场冷暴力的受害者。[3]

      边缘化(Exclusion)是指员工个体被组织或团队其他成员孤立、排斥,感到自身虽是该组织(团队)的法定成员但又游离于组织(团队)实存之外的一种状态。边缘化是工作场合中冷暴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被周围的人孤立、打入冷宫的滋味,可谓“真难受”。被边缘化的员工,往往会有强烈的关于人生和事业的挫折感,伴随着自暴自弃甚至“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的出现。[4]对职场边缘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应对管理建议,有助于提升工作士气,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学概念中,与职场边缘化相近的概念有两个:一个是“内部人感知(Perceived Insider Status,PIS)”[5]另外一个是职场排斥(Workplace Ostracism)。[6,7]内部人感知概念,是从反方向反映出个体心理层面的被边缘化程度。内部人感知与职场边缘化从不同方向体现了个体(Individual)融入群体(Group)的程度,但内部人感知是纯心理层面的概念,并不一定反映团体的实存结构。职场中的被边缘化,反映的是单个个体与所属群体之间的关系,借用数学中的“集合”概念,如果一个由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具有“集合中心”的话,被边缘化反映的是个体(或少数几个个体)与集合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对于其他个体离开集合中心之距离明显较远的一种状态(见图1)。当然,被边缘化,从动态意义上讲,也可理解为特定个体与群体中心的距离逐步拉大以至于成为该群体之“边缘人(Outlier)”的过程。除了该个体(或少数几个个体),其他个体所形成的子“集合”明显更有“整体感”。所以,离开群体中心的“距离”,是判断个体是否被边缘化的关键依据。在性质上,该“距离”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物理结构上的。也就是说,被边缘化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心理感知,实际上也反映了群体实存之结构变化。

      

      图1 边缘化的集合图解

      与职场边缘化相近的另一概念“职场排斥”是Williams[6,7]模仿生物种群中为争夺稀有资源和生存条件的相互打压、排挤现象而提出的。在组织行为领域,Ferris等[8]在2008年进行了开拓研究,将职场排斥定义为员工在职场中知觉到的来自他人的排挤或忽视对待,并初步探索了其与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领导成员交换关系(Leader-Member Exchange)、偏差行为(Deviant Behavior)等效标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深入了解职场排斥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我国学者程苏、李锐、吴隆增等研究了我国组织情景中的职场排斥现象,主要探讨了职场排斥导致的员工抑郁、职责外绩效下降以及组织认同、工作卷入以及自我概念等的中介机制。[9-11]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如果在职场中遭受排斥,员工的自尊(Self-Esteem)、归属(Belonging)、控制(Control)、存在意义(Meaningful Existence)等方面的需求将受到严重威胁,并由此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6-8,10]而且,负面后果不仅局限于工作场所,而且会向家庭中“溢出(Spillover)”。[3]本研究中,未采用职场排斥概念,是因为这里所指的边缘化和排斥的意涵有所区别,边缘化描述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被群体边缘化,意味着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死亡(Death)”;排斥概念更加宽泛,个体可以被群体排斥(边缘化),但在更多情况下职场排斥是指个人被群体中的其他个别个体排斥,描述的是“一对一(Daydic)”的排挤打压。个体间的排斥,除非是被群体的核心人物排斥,并不必然导致个体被群体所边缘化,该个体也不会在群体中“死亡”。另外,相对而言,学术概念的“职场排斥”更强调个体间的相互挤压等行为与过程,而“边缘化”着重描绘个体之于群体/组织关系的状态与被孤立排斥的结果。

      本研究与国内外已有文献关于职场排斥的研究的区分不仅是在概念定义上的,在思路方面也明显不同。已有研究[8-11]将职场排斥作为前提存在,考察其对员工行为及态度的影响,是研究“被排斥了之后,员工会怎样”之类的问题,本文转换视角,研究为什么员工会在组织中被边缘化,探寻的是员工被边缘化的前因而非后果。具体而言,本研究从个体行为与组织政治背景交互(Interactionalist)之视角,建立一个职场边缘化的情景权变模型。本文的核心研究对象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员工——对于这些员工而言,初入职场面临的是生存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员工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员工所感受到的组织政治——职场如“政治舞台”,[12]个体会运用手腕与权谋来争取自身职业利益。新员工由于缺乏政治资本和必要的技能,较易受到办公室政治的伤害,同时也对组织中的政治氛围(Political Climate)更为敏感。所以,本研究试图建模表现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在如同政治舞台的职场中努力避免被边缘化的过程。员工工作行为、与上司的关系(Guanxi)和组织政治氛围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变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