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衰退是表现产业衰退的特征载体。企业衰退是一个被嵌入产业衰退而渐进发生的 过程,它本身存在着随时间推移而演化的特征,在企业衰退的不同阶段上,其衰退的速 度、规模、强度及后果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企业衰退治理的本质是整治和管理企 业衰退,以便能够寻找有效解决和处理企业衰退的途径与方法,是把企业治理和企业管 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经济系统工程。针对传统企业衰退治理战略的片面性,本文提出了相 机治理及其战略对策。 一、企业衰退的内涵界定及其特征识别 企业衰退并非孤立的企业行为过程,它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而 引至的一种长期性趋势。关于企业衰退的内涵界定,可主要从下述三个方面给予说明: (1)企业衰退是表现产业衰退的特征载体。产业衰退是指产业从兴盛走向不景气进而走 向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的需求增长率、产量、销售量、利润率等处于显著 的持续下降趋势或显著恶化状态,虽然该产业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出现回升,但这种产业 已经进入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细胞,当企业被置入一个产业体系 时,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此时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生命周期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 。企业衰退成为表现产业衰退的特征载体;(2)企业衰退是企业竞争力的绝对衰竭。企 业衰退的本质是企业创新能力的衰退,而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因此,创 新能力的衰竭必然导致核心竞争力的衰竭。在一个竞争性的经济中,这标志着企业丧失 其在市场或产业内持续生存的地位。当然,创新能力的衰竭不是一个只在某一或某些方 面的能力丧失,而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丧失;(3)企业衰退根本表现为一种经济性衰退。 企业衰退可分为经济性衰退和非经济性衰退两种类型:经济性衰退是指由企业发展自身 的内在规律和客观环境因素主导作用而发生的衰退,表现为由于创新不足、产品老化、 组织缺陷、技术固化等引至企业竞争力衰竭而出现的一种颓势状态;非经济性衰退则是 指由于某些特殊因素或例外力量的作用而发生的衰退。产业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 性衰退,而将非经济性衰退看作是一种相对发生的过程。 为了更完整、全面、准确地理解企业衰退的科学内涵,就必须要把握企业衰退的基本 特征。 因此,企业衰退仍可以从下述特征加以识别:(1)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开工严重不足, 并且出现了持续的产品老化;(2)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率持续下降,市场份额急剧减少 ;(3)企业利润率持续下降,严重经营亏损;(4)企业面临严重债务压力,财务状况不断 趋于恶化;(5)缺乏技术创新;(6)管理僵化;(7)人力资源流失;(8)资本投资严重不足 且投资收益率减低;(9)企业与企业之间陷入恶性竞争;(10)退出壁垒阻止了企业的有 效退出。这些特征综合描述了企业衰退的基本状态。 二、企业衰退机理的系统分析 本文根据对企业衰退影响因素的综合,将企业衰退解析为四类基本的作用力因素,即 :需求(Supply)、供给(Demand)、制度(Institution)和技术(Technology)。四种作用 力因素的相互制约,导致企业衰退形成以下四种基本机制: (1)供给机制。依据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企业只有保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才能实 现可持续发展。在一个给定的产业内,企业的供给数量由企业可获得的资源及其能力基 础决定,在均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配置资源并获得正常利润。 但是,在一个实际处于衰退状态的产业内,企业供给将被扭曲:尽管企业仍按照利润最 大化原则配置资源,但却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最大化,此时,企业如果想减少供给则利 润会更低,而企业如果想增加供给,则供给量越大企业经营损失越大。这就是所谓“无 效率供给”。衰退企业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供给扭曲,是产业衰退所引致的企业市场需求 增长率的下降使然。 (2)需求机制。导致企业需求增长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存在于多方面,例如,需求分化、 替代需求的形成或需求偏好的变化等。需求增长率下降必然导致企业竞争战略的改变, 产业内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空间和残存需求,便会不惜采取“掠夺性竞争”而 使得相互陷入一种“生存恶化”。 (3)制度机制。企业的制度环境是由各种不同的规则所构成的制约体系,制度之于企业 发展具有路径效应。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激励问题,而激励决定了企业的资源配置。 很自然,当企业制度出现偏差时,就会扭曲企业的资源配置,给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引起并促进企业的衰亡。 彼得·圣吉认为,当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企业时容易发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反应 迟钝、拒绝学习、抑制变革、互相推萎、消极怠工等等现象,这些都是企业惰性的表现 ,而企业惰性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制度缺陷。在动态复杂性不确定性经济中,企业惰性是 企业战略、速度和效率的大敌,企业惰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就会蔓延到企业的整个机 体。企业惰性的流行往往预示着企业衰退进程的到来。 萨尔(1995)认为企业创新发生的频率、效率与规模等,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制度环境 、战略设计和组织文化三者的共同作用,制度变迁必须服从企业发展战略的导向。 迈迪考恩和兹格尔(M·Maidique and B·J·Zirger,1998)则进一步指出,一个渐进 僵化和不断惯例化的企业制度体系,会逐渐发展出一种盲目自信,在面对一种往往是由 新企业提出的新经济范式(New Economic Paradigms)时,不能有效转向到新经济竞争中 去,从而导致企业陷入核心刚性(Core Rigidity),并最终锁定(Lock-in)企业的创新选 择和创新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