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形成的大、中型企业的物资管理体制,目前还基本上延用着苏联的那套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种体制对市场的不适应,已明显地暴露出来:一是仓库库存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被动地位,仓库管理人员的重点工作还只是物资的收、发与保管,对采购计划无权过问,只要库存有地方,对库内物资存放数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就没有发言权;二是由于仓库的被动保管地位,或者说,仓库没有足够的依据对库存物资的现状作出评价,并以此来制约采购计划的合理进行,导致某些采购计划人员争储备、争指标,因而产生资金占用多、物资积压等老问题,这种“库里有货,日子好过”、“物资满仓,心中不慌”的思想,是传统体制的痼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强烈,物资作为企业的一大重要投资,对它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物资管理工作,除了继续抓好计划,保证物资供应,健全库房保管制度外,还须强调库存产品的利用问题,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减少存货利息的负担,加速材料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据此笔者参考了日本中村和雄化对购料、用料、存货三量变化评价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大、中型企业物资管理如何适应市场,提出物资库存管理状况评价制设想。 中村认为,企业物资中: 期初存货+本期购料-本期用料=期末存货 当用料>购料时,存货减少; 当用料=购料时,存货一定; 当用料<购料时,存货增多。 因此,当: 1.存货率=平均存货 2.购料、用料比率=本期用料 通过这两个比率的计算和综合考虑,可作出库存管理状况的评价(详见附表一)。
运用中村的这个原理,结合目前大、中型企业物资管理的普遍现状,为进一步提高采购的科学化、库存的合理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笔者设想,在企业的物资部门实行以库存评价为基础,采购库存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即确立从库存利用着手,建立库房和采购部门对库存物资协调负责的机制。具体说,就是库房在上报物资库存明细表的基础上,参考中村评价的数据,增加一份库存管理状况明细表,这样通过库存评价,使保管人员直观地了解库存的现状,同时对采购计划进行评价制约,为采购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促使采购工作按照市场对企业的要求进行(具体操作见附表二)。
根据以上分类表,可制作出《库存状况评价明细表》,进行A[,1]、A[,2]、A[,3]、B[,1]、B[,2]、B[,3]、C[,1]、C[,2]……等12类情况评价。 以上库存状况评价制,通过加强库存与采购部门的有机联系,扩大两者的市场功能,可以增强大、中型企业物资管理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如下几点优点: 一、有利于领导把握市场科学决策 库存状况评价制,使物资的库存数据与分析直接来源于库房,增加了数据的现场效果,对物资存量的变化,特别是库存利用程度情况反映更及时、准确,因而更能适应生产环节的变化。通过库存管理状况明细表,决策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库存的状况,如有无积压,哪些存货急需采购等等。 二、有利于库存的合理化和采购的科学化 库存状况评价制,可以改变库存对采购计划的被动地位,提高保管人员的积极性,激励保管人员参与和制约采购工作,避免盲目投资和存货积压,保证库存的科学利用,同时,改变某些采购人员争储备、争指标的现象,促使采购计划制订走向科学化。 三、有利于物资管理的现代化 目前,计算机已在物资部门普遍运用,但大多停留在简单的整理数据方面,通过库存状况评价的利用,可以把计算机管理引入业务性科学决策的现代化管理上来。 当然,库存状况评价制,只是企业内部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要使企业在市场中更有竞争力,物资管理更科学,还须在管理制度的其它方面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