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研究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北京、江苏、浙江、广东、湖北、辽宁、云南等七省市14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建材、纺织、食品、轻工、冶金、建筑、商业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从外部环境竞争力、短期生存实力、中期成长能力、长期发展潜力以及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 一、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与广泛,在国际竞争力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多种理论学派,分别从不同视角分析企业竞争力。 (1)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为代表的国际比较学派,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原则和方法体系,发布各国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从国家角度揭示和解释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状态。(注:参见hmp://www 02.imd.ch/wcc/rnethodology。)(2)以迈克尔·波特(M.E.Porter)为代表的产业竞争力研究,认为生产要素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策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政府等六个因素影响各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注: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With a new introducation.The Free Press,1990,pp.69-130.),并以此构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框架。(3)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和安蒂思·潘罗斯(Edith Penrose)为主要代表的企业资源学派,认为企业内部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会产生企业竞争优势(注:B.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pp.171-80.),企业具有的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以及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取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注:D.J.Teece,G.Pisano And A.Shuen,Firm Capabilities,Resources and Concept of Strategy.CCC Working Paper 90-8,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90.)。(4)以布林·罗斯比(Brian Loasby)和克里斯蒂安·克努森(Christian Knudsen)为代表的能力学派,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资本,这种资本能够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处理遇到的各种困难”,而且更多地表现为组织所拥有的资产或能力(注:B.J.Loasby,Running a Business:An Appraisal of 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by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5,4,pp.471-89.)。(5)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Cary Hamel)1990年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概念,开创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核心能力阶段。(注:C.K.Pralalad,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6,pp.79-91.)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受波特产业分析的影响,开始出现主要用于国际比较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和方法研究。赵彦云等参照WEF和IMD的方法体系,对中国国际竞争力提升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金碚等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范晓屏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意欲从企业的优势和资源在市场中表现出的经营业绩来评价企业竞争力(注:范晓屏:《企业竞争力多项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5期。);彭丽红对企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作了专门研究(注: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8、53页。);穆荣平等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展开研究,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方面提出评价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注:穆荣平等:《2000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21页。);陈小洪提出企业竞争力指标应由市场业绩指标和能力指标两大类组成。 在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区域比较或整体研究。付建华曾对上海市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进行考察;盛世豪对影响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陈德铭和周三多设定21项指标从发展能力、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四个方面对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注:陈德铭、周三多:《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8页。);陈佳贵和吴俊以较简化的6项指标从区域影响力、经营运作力、成长发展力三方面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进行了区域竞争力评价(注:陈佳贵、吴俊:《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对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第7页。);林汉川和管鸿禧从区域角度,对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注:林汉川、管鸿禧:《我国东中西部中小企业竞争力实证比较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文献调研表明,已有的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大多集中于国际比较,或偏重于大企业的竞争力研究,针对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较少。而且仅有的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文献又主要集中于区域比较问题,很少研究具有中小企业特性的行业竞争力评价。本文借鉴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特点,专门研究中小企业行业竞争力评价比较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通过对不同行业中小企业样本数据的评价比较,在检验这一方法体系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