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

———个基本分析框架

作 者:
杨俊 

作者简介:
杨俊,南开大学 国际商学院,天津 300071 杨俊(1980—),男,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外国经济与管理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方兴未艾,突破了创业是大量不确定性因素作用下随机过程的片面认识,深入挖掘了创业过程的理性成分与行为规律,论证了创业是可管理的行为过程。然而,现有理论却仍未能对企业家特征做出合理的解释,甚至认为创业精神是个体天生的自然禀赋。本文从创业行为过程出发,结合有关企业家能力的研究成果,尝试识别企业家能力的内涵及其与创业行为的互动关系,并提炼企业家能力与创业行为互动关系的基本分析框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企业管理研究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字号:

      社会正进入创业时代。2002年全球有4.6亿人参与创业活动,[1]创业并非是天赋使然的特殊行为,而已成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2002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机会丰富而创业能力欠缺,人们缺乏创办新公司的经验,没有能力组织创办公司所需的各种资源,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新成立的小公司。[2]我国社会各界正在为提升国民创业能力而努力奋斗,教育部甚至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3]然而,现有研究却未能充分认识企业家能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也译为创业能力)构成及其与创业行为的互动关系,导致社会提升创业能力的努力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有人甚至怀疑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家能力的持续关注和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方兴未艾,早期的创业研究试图挖掘创业者的人格特质,详细刻画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各种特质。Gartner(1985)率先抨击了创业特质论,认为创业者、新创企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比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新创企业与非新创企业之间的差异小,强调关注创业过程的规律与特征,拉开了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解释创业行为过程的序幕。林强等(2001)[5]将这些研究归纳为风险、创新、认知、战略、管理和机会等八大理论学派。其中,创业管理学派强调创业不是一种随机的投机行为,是可以管理的理性行为过程,围绕创业行为过程提炼出一系列理论模型,如Gartner(1985)、Timmons(1999)和Christian(2000),极大地丰富了学术界对创业行为的认识,日益成为创业研究的主流。

      然而,虽然创业管理学派已经从行为层面充分挖掘了创业活动的规律性,如从资源角度出发认为创业是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机会驱动行为过程;[5]从逻辑进程出发认为创业是企业家理性决策与创新冒险精神的交织过程,表现为企业家在获取资源与应对不确定性方面的科学性,[6]但尚未充分识别创业行为背后的企业家特征,即未对“为什么某些人,而不是其他人识别并开发能为市场带来新价值的创业机会”[7]做出充分的解释。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创企业是企业家特征的延伸。早期研究认为企业家是特殊人格特质集合体的片面观点,不但未能识别企业家特征与新创企业之间的关系,反而将企业家描绘成充满矛盾的超现实人物。事实上,企业家特征往往通过其能力嵌入创业行为,只有少部分是企业家的心理特征。[8]同时,大量的研究确实强调创业是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的合成,这里的创业能力就是蕴含在创业行为中的企业家能力。然而,现有研究仍未充分解释企业家能力构成及其与创业行为的互动关系。本研究旨在从创业行为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出发,结合现有企业家能力研究文献,梳理企业家能力的构成要素并尝试构建其与创业行为的互动关系,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

      二、现有文献述评

      Boyatzis(1982)[9]率先提出了能力理论(competency theory),认为个体胜任工作角色或完成任务的绩效是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能力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强调能力必然蕴含于具体行为并能够经由行为得到观测。随后,许多学者着手规范能力的内涵。狭义的观点认为能力就是个体从事某项任务必需的能力;[10]而广义的观点则认为,能力是与个体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总和,能经由规范的标准来度量并能通过培训和开发得到提升。[11]事实上,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强调能力与具体的任务绩效相关,并能通过个体完成任务的行为来观察和度量。

      20世纪90年代,创业研究人员逐步将能力理论引入对企业家的研究,试图识别在创业行为背景下的企业家能力需求,强调企业家是特殊能力而非人格特质集合体的观点,认为企业家能力是企业家胜任创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能力总和,[12]与新创企业的诞生、生存和/或成长相关,并从能力视角挖掘企业家与创业活动的互动关系,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从研究现状看,有关企业家能力的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类研究尝试从特质、知识和技能角度概括企业家能力的构成要素,旨在挖掘成功创业者必备的能力构成,但少有研究区分成功创业者与非成功创业者之间的能力差异,如Murray(1996)[13]对受风险投资基金资助的成功创业者的研究发现商业经验、创新经验、生产和营销经验、社会地位、创业经验、商业敏锐性(commercially astute)、应对挫折的能力(resilience to set-back)等构成创业必需的能力要素;Pendelaiu(1996)[14]发现创造性潜质、谈判技能、内部沟通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是成功创业者必备的能力要素。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因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样本而导致研究结论之间相互融合,甚至相互矛盾,未能充分解释创业必需的能力。

      第二类研究从创业是可管理的行为出发,以职能管理理论为依托,结合中小企业创业的特殊背景,试图将企业家能力归纳为若干种能力。如Adam和Chell(1993)[12]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在商业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的管理能力,并且每个领域内由个人特质、知识和技能所构成的能力各不相同;Thompson、Stuart和Lindsay(1996)[15]认为,销售与营销、控制、组织、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投入以及应变性等七方面的能力构成了中小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必备的能力或能力要素;Hunt(1998)[16]运用行为事件访谈和扎根理论,识别并归纳了家族企业创业者必需的六种行为能力,包括避免不公正财务待遇导致的认知冲突、超越金钱的企业定价与家族福利、企业内职业角色之间的清晰边界、面向家族和非家族雇员的授权、谈判和参与管理模式、避免强烈人事压力的分配能力。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更多地从职能管理角度来审视企业家能力,难以充分适应并解释创业活动与企业家能力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