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企业的不断成长,伴随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而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既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实现企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关于创新,有相对意义上的创新和绝对意义上的创新两类。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管理创新主要是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而只有少数企业——它们通常是产业的领导者,有更多的绝对意义上的创新。但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企业,了解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对实现管理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 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进步必然也体现了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性,当然,它还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对生产运营管理进步一般规律的归纳,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图为企业在生产运营管理领域的创新指明路径。 为了归纳生产运营管理进步的一般规律,需要首先理解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首先给出对管理科学进步一般规律的简洁描述。 1 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 人类的管理活动由来已久,但发展成为管理科学,则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回顾历史,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管理科学的3个阶段,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为理论根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科学,其进步的一般规律也逐渐清晰起来。 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及管理视角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概括地描述,管理科学进步呈现出下面一些规律: 1.1 管理对象的变化 管理对象经历了从少到多、从粗略到精细、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再到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2 管理方法的变化 管理方法经历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从以人治人到以物治人、从定性到定量再到二者的结合、从简单系统(简单的物的系统)到复杂系统(复杂的物与人结合的系统)、从关注物到关注人(以人为本)的过程。 1.3 管理手段的变化 管理手段的变化则经历了从人工到利用工具、从单一功能的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系统(如从MRP到ERP)、从信息孤岛到企业网,再到国际互联网的演进过程。 1.4 管理视角的变化 管理视角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近(短期)到远(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形成的过程。 更概括地说,管理科学进步在不断地趋向于一些指标的极限,表现在:不断微观和深入;不断宏观和综合;不断系统和复杂。 2 生产运营管理进步的一般规律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生产急剧发展,大规模生产方式带来了日益增多的产品,从而使原来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生产运营管理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但是,现在所说的生产运营管理在早期被称为生产管理。 人们最初对产品变换过程的研究主要限于有形产品,即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研究,其相关的学科被称为“生产管理学”(Production management)。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进展,人们除了对各种有形产品的需求之外,对有形产品形成之后的相关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而且,原来附属于生产过程的一些业务、服务过程被相继分离并独立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流通、零售、金融、房地产等服务行业。此外,人们对教育、医疗、保险、理财、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相关的行业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对所有这些提供无形产品的运作过程进行管理和研究的必要性也就日益凸显出来[1]。 随着服务业的兴起,生产的概念扩展到了服务业,过去西方学者把与工厂联系在一起的有形产品制造称为“生产”(production),而把提供劳务的活动称作“运营”(operation)。1972年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服务业的产品线方法”是第一篇关于服务业运营的论文。因此“生产管理”随着生产概念的扩展被更名为“生产运营管理”。而本文所研究的生产运营管理就是指从生产管理延续下来的生产运营管理[2]。 现在,生产运营管理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已经显现出来。 2.1 生产运营管理对象的演变 2.1.1 管理对象从少到多 最早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是一种经验管理模式,企业从自身出发来管理产品,因此管理的对象非常简单。出现流水线生产之后,管理的要素开始涉及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到了20世纪20年代,福特创立了标准化生产流水线方式,这时的运营管理开始注重对工艺的改进。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的丰田公司提出准时化生产JIT(Just In Time),开始注重产品的创新设计;同时,把供应商、生产者和销售商联成一体,充分发挥整体功能,管理对象中增加了销售商和供应商。 20世纪50年代,W·爱德华·戴明十分强调管理部门在质量改进方面的作用,他还把产品的质量单独提出来。因此,生产管理的要素又增加了产品质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