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4)06-0083-04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任何企业都处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危机。美国著名的管理咨询顾问Steven Fink曾对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进行过一次调查,高达89%的被访者认为,现代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危机,就如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和纳税。[1]零点调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2003年8月共同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也同样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被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的被访企业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的被访企业处于高度危机状态。在国际舞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的节目,既有美国奥斯本公司、埃克森、安然、百年巴林银行等成功企业失败的悲剧,又有康泰克、强生、柯达、宝洁等企业成功渡过危机的经典案例。从众多企业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危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意味着危险,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1]。危险与机遇处于最严重的对立状态,因而危机的变化常常富有戏剧性的效果,只有那些能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有所认识,特别是具有对环境中不确定事件的分析和应付能力的企业才能坦然面对危机,划危机为转机,抓住企业的发展契机。而传统的以信息控制、垂直管理、技术等“刚性”手段为特征的企业组织,由于缺乏柔性而无法应对来自环境的惯性力,对不可预见的事件的出现往往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需要,这样,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与内、外环境互动,并能动地适应环境,进而持续地塑造环境或者进行调整,增强组织快速反映能力为特点的组织柔性能力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应对危机对企业也提出了组织柔性能力的考验。 二、企业危机与组织柔性化:理论概述 (一)危机的内涵及其特征 迄今,在研究企业危机方面,理论界对危机的定义有很多争议,其主要代表观点有: Otto Lerbinger(1997)将危机界定为“对于公司未来的获利率、成长、甚至生存、发生潜在威胁的事件。”他认为危机具有三种特质:(1)管理者必须认知到威胁,而且相信这种威胁会阻碍公司发展的优先目标;(2)必须认知到如果没有采取行动,情境会恶化且无法挽回;(3)突然间所遭遇。[3]Barton(1998)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4]Donald A.Fishman对于危机的界定是:“(1)发生不可预测事件;(2)企业重要价值受到威胁;(3)由于危机并非是公司企图,组织扮演较轻微的角色;(4)企业对外回应时间极短;(5)危机沟通情境涉及多方面关系的剧烈变迁。”[5]Ian I.Mitroff认为“危机是一个事件实际威胁或潜在威胁到组织的整体”。[6] 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危机的以下几点特性:(1)突发性和紧急性。组织所面临的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阈值,组织急需快速做出决策,并且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质资源和时间;(2)破坏性。当组织面临危机时,若未能妥善处理,则会有损组织形象、降低大众对组织的信赖,甚至可能威胁到组织的生存;(3)扩散性。危机的连锁扩散性反应,会造成一个危机引爆另一个危机,虽然这些危机是由第一个危机所引起的,可是当主要危机获得解决时,其他危机不一定就会跟着迎刃而解,而且任何一个危机在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就有可能产生这种扩散反应;(4)双重性。危机的本质在于它的危险性与机会性同在,每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其带来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它能使组织认识到自身的弊端,从而对症下药,实施有效措施,另外对危机的良好处理,可以迅速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危机的实质是非程序化的决策问题:管理者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客观上标准的“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情况(从常态到非常态)。 (二)组织柔性化的本质 关于组织柔性化管理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哈特(1937)等人关于经济周期的震荡对企业影响的关注,继其之后,由于大公司出现官僚制与集中化体系失效的普遍趋势,组织柔性化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组织柔性的重要性问题上[7],到了70年代中期以来,安索夫(1975)等学者开始研究增强企业柔性的方法,利用价值工程理论、信息理论等对企业过程柔性、企业柔性的价值、功能和成本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开始从企业家创新、学习、时滞、组织成长等层面理解组织柔性化问题。在这些研究中,学术界关于柔性的内涵界定并不一致,例如Grewin(1987)、Gupta(1991)认为柔性是指企业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Olhager认为柔性短期是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适应变化的能力,而长期则反映了企业使用新资源、新发明、新方法,并整合融入到目前生产系统的一种能力[8]。而Volberda(1996,1997)则从管理能力与组织控制力平衡的视角对柔性进行了定义,认为柔性是管理控制力和组织控制力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刚性和过度反应之间的中间过程。我们借助于这些研究的成果和结论,认为柔性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一个组织的内部是指具有不断学习创新,利用内外资源参与环境变化,对环境带来的不稳定性不断作出反应,以及适时根据可预期变化的结果迅速调整的能力[9]。它本质上是组织决策反应能力、实现反应能力、适应性、协调平衡等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