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外因素的企业核心能力构成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曹兴,李南翔,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曹兴(1964-),男,四川大竹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研究。

原文出处: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评述与分析现有构成核心能力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讨论核心能力的内部要素与社会环境,提出从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方法,并分析与归纳构成核心能力要素的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特征以及主要内涵。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带有技术性、管理性以及思想性的综合能力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在重视核心能力的价值同时将核心能力视为企业的一种资本,促使企业重视协调生产活动的能力和企业的社会环境。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04)06-0096-04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ra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该理论的研究涉及到核心能力的内涵、识别、培育、保护以及提升等诸多方面,在这些研究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问题,是核心能力其他方面研究的基础。因此,对核心能力要素的构成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评述与分析

      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是指直接构成核心能力的最基本组成要素,或者说直接体现核心能力,它不包括对核心能力的形成有间接影响的因素。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核心能力研究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了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的不同观点。

      (一)基于资源的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观点

      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资源就谈不上企业。所谓资源,就是可以被用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客观存在。以资源为基础来研究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存在如下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以彭罗斯的理论为基础,企业可以看作是生产性资源束,体现出企业资源异质性;第二个假设是来自于塞尔兹尼克和理查德理论,企业的某些资源要么复制成本高昂,要么没有供给弹性,体现了资源不可移动性。如果企业拥有的某项资源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机遇或者中和潜在的威胁,并为竞争中的一小部分企业所拥有,而且,这些资源的复制成本高昂或者不具备供给弹性,那么,这些资源就可能是企业的优势,成为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对企业特性而言,可以被看成是资源。企业控制资源,并通过构思、实施已设计的战略效果与效率,达到提高企业特性的目的。

      从企业资源的来源可划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情报、技术、管理经验、品牌等)、资本(实物与货币)、社会资源(关系)等五种。自然资源、资本(实物与货币)、人力资源属于有形资源,可以直接计量;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必须附着于某些载体,因此属于无形资源,但诸如知识、技术、品牌等却是客观存在,在经济生活中可以感受和捕捉的。从企业资源的物质属性划分,它包括物质性资源、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包括土地、厂房等不动产,生产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原材料、产品、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非物质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商誉、品牌、专利、技术秘密、商标、积累的学识和经验等。

      (二)基于能力的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观点

      能力原来是一个心理学范畴,是为了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在企业实践中,对能力的理解突破了个人、个体特征,逐步形成并普遍使用团队能力、企业能力等概念。企业整体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它虽然要依附在个体之上,但与个体能力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企业能力的基础是企业所控制的资源,这些资源不是单一个体所能支配的;另一方面,企业能力是分工协作的产物,个人能力通过分工协作才能成为企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个人的能力离开了分工协作关系,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个人能力是企业能力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但企业能力表现出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企业能力离不开个人能力,并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制度有关。企业能力的建立首先从市场上吸收各种能力,并在企业内部将其与从市场上获取的各种资源协调、结合起来,形成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组织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企业内部的学习和积累,得以提高和扩张,并逐渐演变为组织的程序化的活动。企业能力依赖于积累性的学习,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流程、组织价值观。因此,有的企业能力容易识别,有的企业能力很难识别,也很难模仿,这种难于识别和模仿的企业能力,就成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特殊能力。

      从能力理论的发展来看,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菲利普.萨尔尼克(1957)最早提出组织的能力或者特殊能力的概念,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1]。福克纳和鲍曼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分为运行能力和制度能力两个部分,运行能力是指“技术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上的经营状况有关;制度能力确定了企业从事的核心活动范围,包括价值保障、价值提升和创新[2]。麦耶和阿特拜克(Meyer and Utterback)强调技术的竞争能力,并分成研究与开发能力、生产与制造能力以及营销能力三大类。多西和提斯(Dosi and Teece)则把核心能力分为资源分配能力、交易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豪尔(Hall)认为核心能力主要是由职能能力、定位能力、文化能力和制度能力所构成的整合系统。温特斯库德(Winterscheid)等人则把核心能力分成技术能力、市场驱动能力和整合能力三大类[3]。我国学者黄津孚教授(2001)认为,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与管理能力;费明胜等认为(2001)技术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此外还包括响应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徐二明(2001)认为核心能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组织能力;黄继刚博士(2003)则认为核心能力可分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两大类[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