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4)04-16-06 一、引言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休·诺兰(Peter Hugh Nolan)在他的文章《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大型工业面临的挑战》中写道,“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大型工业基本上就未能跟上世界领先者的步伐……与10年前相比,它们被落得更远了。”(注:彼德·休·诺兰(Peter Hugh Nolan).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大型工业面临的挑战[A].全国政协办公厅.经济全球化 亚洲与中国:二十一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之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p.409.) 诺兰教授有关这一主题的详细文章参见:彼德·休,诺兰.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OL].http://www.drcnet.com.cn/HTML_DOCUMENT/Guoyan/greatview/2000-10-11/17538A67A5DB9CF34825697400260A3A.asp,2000-10-11.)诺兰教授在文章中对中国包括航空、石油和石化、医药、电力设备、汽车、钢铁、煤矿在内的大型企业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特别比较了这些企业与该行业全球领先者之间的差距。文章的结论是令人深思的。但是,中国的大型企业真的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竞争中败下阵来吗?本文并未试图轻易回答这一复杂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大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情况,从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角度总结它们国际化程度的现状以及与全球领先者之间的差距。 二、企业国际化理论与评价方法 (一)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含义 通常来讲,企业的国际化有以下三层含义:(1)指企业由国内经营向国际经营发展的渐进的过程。此处强调的一是过程性,一是企业自身及其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2)指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此处强调的是企业主动对国际化的追求。(3)泛指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国际商务学教授斯蒂芬·杨(Stephen Young)等在《国际市场进入与发展》(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Development)一书中指出,国际化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注:Stephen Young,James.Hamill,Colin Wheeler,Richard Davies.International Market Entry and Development[M].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f Press,1989.2.)这些活动包括产品出口、直接投资、技术许可、管理合同、交钥匙工程、国际分包生产、特许经营等。 中国大型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还相对较短,相应的统计数据非常不完善。现有的权威统计数据只有有关进出口贸易的部分相对完备,企业对外经济合作数据则只有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直到2002年12月前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和国家统计局才联合发布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虽然目前对外直接投资是研究企业国际化程度最重要的评估指标,但是基于中国的现状,本文所指的“国际化”泛指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 (二)企业国际化理论 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 1.乌普萨拉(Uppsala)国际化过程模型。这是20世纪70年代一批北欧学者(注:Carlson,Sune,1975:How Foreign is Foreign Trade?Working Paper,The University of Uppsala.Johanson,J.And J.-E.Vahln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firm—Four Swedish Ca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75,Vol.12,No.3,p.305-322.Johanson,J.And J.-E.Vahln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s—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Market Commit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Vol.8,No.2,p.23-32.Johanson,J.And J.-E.Vahlne,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0,Vol.7,No.4,11-24.)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提出的企业国际化模型。此模型基于对一批瑞典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以企业行为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在“企业的目标是在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相应的风险”这一基本假设之下提出的。(注:Hannu Viitanen,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ory[EB/OL].http://www,shh.fi/~polsa/inteory/sld002,htm,2002-9-10.)该模型将企业的国际化视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强调企业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对其国际化过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