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A 一、价值网管理模式的提出 美国Mercer咨询公司的大卫·波维持、约瑟夫·玛撒以及R·柯可·克雷默认为(2002),产品需求预测的不准确性使得传统企业供应链模式难以做到产品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真正匹配。对此,他们提出了“价值网(Value Nets)”的概念。Mercer咨询公司随后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企业案例(如Dell、Cemex、Biogen等)研究。他们认为价值网是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这个体系具有五项特质:以顾客为中心;系统化协调合作(每项活动都交付给最有能力执行的外部伙伴或内部专家);高灵敏度(价值网对于顾客需求改变、新产品推出或者是销量的快速成长都有很高的灵敏性);快速流动(订货至交运时间缩短,公司的存货降低)和数字化(借助电子商务实现顾客、生产者与供货商间活动的协调配合)。 价值网管理模式的提出,引起了部分学者和企业的兴趣。Sriniras(1999)认为,价值网是由价值链各环节上不同成员动态形成的拓扑空间和价值流动的网络。Gulati(1999)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处于一个由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组成的网络组织之中。Carney(2000)提出,网络组织能够在保证企业弹性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控制投资成本和对一般资产的最大利用来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得竞争优势。李垣、刘益(2001)指出,价值网络反映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改进了价值识别体系并使组织间联系,具有交互、进化、扩展和环境依赖的生态特性。吴海平、宣国良(2002)指出,价值网络中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由每个价值网络的成员创造并由价值网络整合而成。基于对价值网管理的理解与把握,惠普公司提出了“价值协同网”的管理模式。这个“价值协同网”致力于在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成员之间建立起协同业务关系,以全面完成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的价值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完美结合。惠普认为,它是新经济环境下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最佳策略和运作模式。 二、价值网管理模式的几种类型 价值网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波特的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状思维,是传统供应链模式在当今电子商务社会的一种提升。价值网管理模式的本质是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动态互动。价值网管理模式使得价值网络上利益主体在关注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加关注价值网络上的其他各节点的联系,关注整个网络上利益主体价值创造的协同作用。对于价值网管理模式的具体形式,文献作了不同理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大卫·波维特等的价值网模式 大卫·波维持等(2002)把价值网管理模式描述成由顾客司(或业务单位)以及供应商组成的环形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大卫·波维特等的价值网模式 该模式中,顾客需求处于环形的中央,是整个价值网络模式的核心部分;公司(或业务单位)处于环形的中间,它一方面通过储存顾客信息、培养客户关系等方法控制顾客接触点,另一方面也管理供应商网络,以确保材料采购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进行;价值网外圈代表从事部分(或全部)采购、装配与交货活动的供应商群。供应商群可以直接与顾客的订单信息相连接,并直接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 2.惠普公司的价值网模式 惠普公司认为,制造行业的发展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内部业务的整合,典型的应用如ERP;第二阶段是建立企业社区,使得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能够得到全面优化;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实现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的价值协同,达到供求关系的完美结合(如图2所示)。
图2 惠普公司的价值网模式 惠普的协同价值网通过渠道管理,将外包服务供应商、业务流程与系统、贸易合作伙伴完美结合在一起。这种价值网运作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企业按照市场和客户需求,重新组合业务模式;业务伙伴的合作是流动(动态)的业务关系;企业之间的协同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供需链通过VCN动态形成,并同产品设计紧密集成。 3.Prabakar和David的价值网模式 Prabakar和David(2001)提出的价值网模型(如图3所示),使用了价值创造的三个核心概念,即优越的顾客价值、核心能力和相互关系,其中相互关系是指价值网成员公司之间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种动态、有机的价值创造体系。
图3 Prabakar和David的价值网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价值网模型的三个核心概念两两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联系:优越的顾客价值决定价值网成员公司的核心能力(关系Ⅰ),核心能力组合能够创造优越的顾客价值(关系Ⅵ);优越的顾客价值可以强化价值网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关系Ⅱ),价值网成员的相互关系促进优越的顾客价值的实现(关系Ⅲ);相互关系可以维持价值网核心能力的动态均衡(关系Ⅳ),核心能力限制着相互关系的质量(关系Ⅴ)。由这六种关系组成的两条闭合自增强循环(关系Ⅱ—Ⅳ—Ⅵ和Ⅰ—Ⅴ—Ⅲ)体现出了价值网模式的运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