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3]01-021122-0722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领域的放宽, 许多跨国公司加大了对华投资力度和广度。同时,一些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在世界范围内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纷纷走出国门,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以发挥“后发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因此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投资额也显著增大。由于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可以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促进作用,而投资区域的选择又常常对这种促进作用能否生效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分析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是否合理以及中国企业该如何进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是有必要的。本文将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对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提出策略建议。 一、我国企业FDI的区域分布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共新设境外企业312家,协议投资总额9.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7.9亿美元。截止2001年底,我国累计境外企业6610家,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分布区域所占份额如图1所示,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北美、澳大利亚和港澳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最为集中。从单个国家和地区看,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名前四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香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见表1 )。总的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且分布相对集中,主要位于亚洲的香港、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大洋州的澳大利亚,而对欧洲的投资较少,仅占6%, 是所有地区中最少的;对发展中国家较多的亚洲(不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和拉丁美洲投资明显少于发达国家居多的北美洲;对非洲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在各地区比较属于中等。
图1 我国企业FDI分布区域
表1 我国企业FDI投资额 我国大量境外企业集中在港澳、东南亚、独联体等相邻国家和地区,其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的相近和人文的相近,可以减少“精神差异”带来的成本;二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往往更容易使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同时应该看到,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所占比重近年明显增长,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也反映了一个普遍趋势即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地位重要性日益增强。对我国企业个体来讲,渗入发达国家有利于加强管理和控制,并可以不断学习积累当地先进经验,避免因管理能力滞后可能造成的经营挫折。 二、我国企业FDI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 (一)关于FDI区位选择的理论综述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出现任何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理论,但对外直接投资与其所选区位之间的关系不少理论或多或少均有涉及。这些理论包括区位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其中,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工商业活动在空间分布的规律,它考察的区位因素有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因素、市场因素和行为因素等。但这些因素涉及的主要是东道国的经济因素和对外投资企业的活动,而对国际直接投资产生重大影响的东道国政治、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等却被忽略了。因此,区位理论虽然是后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区位理论的基础,但由于其片面性在此就不进行赘述。根据本文的需要,我们认为,在进行理论阐述时,所选择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应适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能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起到指导作用的或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为此,我们选择的主要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生产折衷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区位选择导向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厂商的产品创新能力角度来分析厂商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微观理论范畴。弗农认为,新产品从上市开始要经历诞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他将各阶段依次命名为:产品导入期、产品增长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在产品导入期,新产品在发达国家产生并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时产品主要满足本国市场的需求,只有少量出口到其它较发达国家,在此阶段生产未发生转移,因此也就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在第二阶段的产品增长期,较发达国家开始仿制该产品,同时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可能采取政策扶持本国企业发展新产品以替代进口。创新国为维持市场或扩大海外市场,或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或以许可证方式获取收益;在产品成熟期,发展中国家经历着较发达国家在第二阶段所经历的过程。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均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逐渐获得生产该产品的技术;最后在产品的衰退期,创新国的技术垄断优势完全丧失,产品生产成标准化,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期生产完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发达国家和较发达国家的产品需求主要是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得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