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水平测量

作 者:

作者简介:
尤建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宝胜,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

原文出处:
上海管理科学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讨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深入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和定量评价。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因此,对它的测量也应该以其为经营管理服务的情况为准则。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引进了多少套管理软件,有没有进行系统集成等等,企业经常把这些指标看作是测量信息化水平的基准。显然,这并没有真正领悟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测量企业信息化要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会只体现在一个方面,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因此,建立的测量指标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且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数量。对任何测量对象而言,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层次和指标,才能科学地反映测量对象,才能正确达到测量的目标。但是,层次的划分和指标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测量指标体系层次和评价指标太多,评价过程就显得十分复杂,计算也特别繁琐,其评价精确度反而会降低,所以必须合理构造层次数量和指标的数量。

      (2)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要在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地全面,要系统地反映研究企业信息化的预期效果,以确保测量的全面性和可信性;既要考虑正效益,也必须考虑负效益指标,只有这些全方位的指标,才能科学地反映测量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效果。

      (3)可操作性原则。各测量指标含义明确,数据资料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明易懂。这也是测量过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测量指标的含义必须清楚,如果不清楚,就会影响测量结果,甚至使测量无法进行乃至失败。

      (4)独立性原则。各测量指标之间尽量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在处理方法上尽量将之弱化、消除。

      (5)可比性原则。各测量指标具有可比性,即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进行纵向比较,还便于与同行业其它竞争对手的比较。

      二、指标体系的确定

      依据以上标准,企业一般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测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即: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与覆盖率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例如办公自动化(OA)普及率,指OA在企业各部门、各人员中普及的程度;采用OA处理的事务所占企业事务总数的百分比,采用OA的办公人员占办公人员总数的百分比。

      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是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例如:CAD覆盖率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

      (2)网络化程度

      网络化程度是指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占企业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二是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三是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3)集成化程度

      企业集成化程度是指企业信息化管理与控制系统一体化的程度。可分为:初级集成:信息集成,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初步一体化;中级集成:过程集成,数据库集成,网络集成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体化;高级集成:企业集成,企业内部各分厂、分公司之间的集成,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集成。

      (4)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控制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智能控制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管理智能化程度,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普及率、覆盖率来表示;决策智能化程度用知识库规则库数量水平来衡量;商业智能用商务智能软件普及率,数据挖掘工具、决策专家工具的应用水平来衡量。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1)数据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数据仓库的数量与规模、企业建立数据仓库的种类、数量、容量等。

      (2)信息资源的覆盖率,包括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企业外部信息资源,如:国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供应链信息等的覆盖率。

      (3)信息处理与挖掘深度,对企业领导决策支持程度。

      3.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

      (1)员工信息技术培训率,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职工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

      (2)信息技术人员数量与素质,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及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3)企业领导与信息主管者的信息文化素质与水平。

      4.信息技术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企业建立信息系统,使用信息系统后所节约的开支与一次性投资(软件、硬件费用)的折旧加上运行费用相比较的结果。

      (2)间接经济效益。间接效益主要表现在提高管理效率,数据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建立网络系统后的数据共享,数据的及时传递和准确性,可实现实时和定量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出发,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进行。

      1.企业信息化水平定性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