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07(2002)11-0034-04 信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和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信用好坏,直接影响到市场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之一,其信用的构建就成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的关键。本文拟从理论上探讨企业信用的构成及影响因素,提出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 一、企业信用及其特点 信用一词常指市场中的借贷行为,如“信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是商品生产和交换活动中发生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等。由于借贷行为和偿还行为在时间上的差异,借方对贷方按期偿还的可能性就要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是否借贷和借贷多少。这一预期的大小就是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不仅体现在按期还贷上,还体现在履行各种法律和道德规定的义务上,如保证产品质量,不欺诈,不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偷逃税款等等,这些都是社会要求企业履行的承诺。因此,本文从广义的角度来定义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社会对企业履行符合当事人利益的承诺的可能性的稳定预期。这里的承诺包括基于法律的承诺,基于社会道德的承诺和基于契约的承诺。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把法律和道德看成是企业与社会的契约,则可把企业信用定义为社会对企业履行契约义务可能性大小的稳定预期。 企业信用取决于企业对契约中承诺的履行,这一方面取决于企业履约的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履约的意愿。企业通过一贯的履约表现,使得社会对其信用形成了共识,就对企业建立起了信任。在市场经济中,信任是促进合作的重要手段。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信息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使得市场交易存在着高昂的交易费用,信任是降低交易费用的重要手段。企业信用形成以后,能够增进企业与契约方的信任关系,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使企业获得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应倍加珍惜。 相对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积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企业是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实体,其信用虽然与其员工行为有关,但作为一个整体,其信用主要通过企业整体形象为社会所感知,而不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即具有非人格化的特点。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相对于其所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所有者行为对企业信用的影响较小,对企业信用影响较大的是企业经营者。由于经营者与企业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更换经营者来改变由于个人失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而企业信用对个人的依赖较小,有较强的稳定性。企业信用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社会成员与企业在一个长期、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共识,建立信任关系。“百年老店”有很强的影响力,原因即在于此。 二、企业信用构成因素分析 企业信用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对企业履行承诺可能性大小的预期。因此,能够对这种预期产生作用的因素就是企业信用的构成因素。理论上,企业信用的构成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企业承诺的范围、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履行承诺的意愿和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知程度。 履行承诺的范围。企业履行承诺的范围一般是由社会法律、道德或合同界定的。遵守法律、履行合同,是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按期交货,按时还贷,不进行不正当竞争,按时纳税,按期支付职工工资、保护环境等等,都是法律赋予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信用建立的基础。对企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范围,则一直存在着争论。不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开始承担广泛的社会义务。 履行承诺的能力。企业的履约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实力。企业实力可以通过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类指标来反映。静态指标反映企业当前实力,如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企业产品质量、企业财务状况(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等;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如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能力、财务水平(反映中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员工素质、所在行业前景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反映企业能力的指标会有所不同。 履行承诺的意愿。企业的履约意愿取决于企业的道德素养和失信的预期损失。企业的道德素养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水平,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家的素质和品德。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员工的行为起指导作用。而企业家特别是企业的创始人的道德准则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也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行为的一致性程度,即企业的行为理性。失信的预期损失取决于损失的大小和损失的可能性。失信损失包括直接损失(根据法律或合同对失信行为的惩罚造成的损失)和间接损失(由于信用降低造成交易成本上升和交易量下降造成的损失)。损失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监管力度和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社会监管理力度越大,企业失信被惩罚的可能性越高,失信的直接损失就越大;社会信息系统的有效性越高,一次失约对企业信用的损害会越大,失信的间接损失就越大。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它与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可靠性和信息成本有关系。在一个信息系统很不完善的社会里,不但企业失信的直接损失减小(惩罚的可能性变小),失信的间接损失(信用下降)也会减小。这样就不能对守信行为形成有效激励,会出现“守信吃亏,不守信得利”的现象,造成信用的逆淘汰。另外,通过抵押或担保,可以改变人们的预期,降低信用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信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