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构成与行为变化

作 者:
尚列 

作者简介:
尚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经营者的基本素质变化特征

      (一)年龄结构变化。

      从调查统计资料看,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经营者的年龄构成有着向低龄化调整的趋势。但是从总体上观察,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外部环境变动的速度相比,尤其是与经济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相关知识结构大幅度更新的历史背景相对比,年龄变化所展示的变动幅度并不明显。

      首先,这一时期企业经营者群体中的大多数仍划归在国有企业范畴之内,这不仅仅由于国有企业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主体,使得国有企业经营者自然成为中国企业经营者群体中的主流,而且因为,在这个期间,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经理人员也多数来自于国有企业这个母体(注:据郑志海(中国经济贸易研究院院长)的分析,国内目前的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中,70%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国有企业。载《北京晚报》2002年3月20日41版。)。因此,国有企业经营者所特有的素质构成和行为特点成为中国企业经营者这一时期的表征。如果这个判断成立,对相关调查数据按所有制划分考察时,因所有制不同造成的年龄差距就会清楚地显现出来(注:1993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2620位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数据为,平均年龄48.5岁,其中,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平均年龄49.5岁,非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平均年龄45.4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报告》第4~5页。)。正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年龄结构偏高,造成了企业经营者群体年龄均值居高不下。其次,占有大量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大型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相比年龄较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当部分的大型企业经营者陷身于既定的市场(特殊、垄断性行业)范围之中,自身市场参与行为和参与能力相对偏弱,处于经济影响力大、市场开拓力弱的状况;而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创企业的经营者虽然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但由于在经济总量上仍占据着较小份额,处于经济影响相对小、社会形象强的位置上。不同因素力量的组合,造成了感觉上的差异。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未能扮演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角色。

      从因果行为上看,企业经营者总体年龄变化不大的原因,首先,是与国有企业的运行特征密切相关。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突出特点是企业运行的方向调整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指导与控制。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虽然经过不断的深化改革,但是政企相连的纽带并未能真正分离,政府的目标因传导机制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不自觉地转化为企业的行为目标,促成企业终极目标的多样性,造成国有企业对市场反应缺少应有的灵敏度。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企业经营者的非效率行为,不能采取严格的市场惩罚机制和断然措施。第三,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机制源于国家政府部门的干部选拔制度,既通过政府组织工具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调控。由于企业的特殊规律和优秀经营者的稀缺性(限定条件下就更显稀缺),使得经营者的选择限定在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具有高素质的替补队伍及较强的市场竞争局面,进而减慢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替代速度、弱化了更新能力。第四,在政府干部选拔制度序列中,政府领导干部的调整优于企业经营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干部年轻化进程中,表现为政府机关干部先行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政府干部年轻化正处于全面调整的阶段,作为第二系列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不得不作为后续任务,显出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实践,实际上对企业经营者年轻化动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一点,国外媒体似乎比国内还敏感。如美国《福布斯》杂志推选出来的2000年中国前50名富豪中,48岁以下的达到40名,占到全部人数的80%。2001年《财富》杂志选出的25位全球企业新星中,中国的年轻企业家占得6席。2001年5月在中国香港召开的财富论坛也因青年企业家在中国经济兴起中的作用显著,把论题定位为“亚洲的新一代”。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新一代企业经营者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也正在和将要上升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拓宽成长路径,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将会很大程度地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后劲和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二)文化素质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尤其是接受高学历教育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根据调查的数据,1985年企业经营者中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比例只为43%左右,1993年上升为69.2%,到了20世纪末期的200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飙升至90%左右(注:有关中国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的几个调查数据都支持这种变动趋势,它们是:(1)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国有企业课题组1985~2000年数据;(2)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公有制企业课题组1995~2000年数据;(3)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3年~2001年企业经营者的调查报告;(4)中国企业联合会2001年、2002年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等。)。而且,硕士以上学历的增长速度也很快(注: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从1997年的4.7%上升到2000年的12.6%(见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998年~2001年的《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报告》)。)。企业经营者学历层次的提高,表明了中国企业经营者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正朝着高知识结构群体的方向转移。

      企业经营者高学历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之中,但是这两部分企业经营者的产生与成分构成具有明显不同的背景和轨迹。我国高科技企业,尤其是私营高科技企业,多数是科技人员、高等院校的师生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外学成归国的“诲归”派学子们创业而成,企业的产品和核心能力都源于知识的凝结,这类企业似乎天生就要求经营者带有高学历的烙印。但是,国有企业经营者高学历的现象却与之有所不同,这些数量庞大、多数分布在传统产业中的企业经营者,从原有学历较低的情况下,短短十几年内发生了彻底改变,其增长速度之快、变化之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注:对照美国大企业高级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文化程度变化,他们拥有大学(包括大专)学历的人员比重,从40.2%上升到74.1%,经过了39年(孟宪中、冯秋实等:《20世纪企业家现象观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141页)。)。并在整体上与私营企业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相关文章: